以环境之优 谋发展之势
文章字数:3190
本报记者 张 英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竞争的“软实力”。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法治建设,保障企业权益;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公平竞争的监管,使得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企业满意度不断攀升,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新增民营经济1.94万户,累计民营经济15.26万户,同比增长5.7%,市场主体增速居全省十市之首。
创造高效政务环境
2024年12月23日,步入镇安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周到,办事流程一目了然,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让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都能感受到便捷与温暖,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大早,大坪镇村民毛浓琴带着一摞厚重的文件,急匆匆赶到政务服务中心。见毛浓琴行动不便,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员郑蒙赶忙上前询问,得知其丈夫去年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她决定继续经营丈夫的药房,特意抽空来城里办理相关手续。
法人变更牵涉审批、税务、公证等多个环节。考虑到毛浓琴路途遥远、行动不便,郑蒙为她提供了全面的代办服务,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所有手续。
拿到变更手续后,毛浓琴满怀感激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真是帮了大忙。”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英振介绍,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中心特地增设了帮办代办服务窗口,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同时,还推出延时和预约服务,极大地拓宽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品质,确保每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既高效又便捷的服务体验。
帮办代办服务仅是我市政务服务众多便民措施中的一项。
为更高效地服务企业,全市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了“涉企服务专区”,并梳理出20项与企业相关的服务事项。推行开办企业“一链办理”,实现企业开办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内办结。持续推进“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改革,在全市超市(便利店)等11个行业全面实施。创新集中审批新模式,实施“一口清”导办、“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与“好差评”融合推进,探索“码上办事”改革创新应用模式,15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事项常态化运行。
同时,我市持续开展清欠专项督查,累计清偿306.61万元,达成还款协议237.1万元。推行招投标保函、信用承诺和工程信用担保579宗,为企业累计减免投标保证金5042万元。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预付金额提高到40%。全市打造“税惠到坊”社区便民服务驿站15个,投放自助办税终端9台,受理咨询158次,办理业务109笔,解决问题19个。
打造良好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24年以来,我市抓改革增便利、抓服务增投资、抓创新强监管,相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5条和《商洛市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实施方案》等,通过“证照联办”,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提升,我市修订《商洛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陕西香菊药业集团获第十届陕西质量奖提名奖,实现了商洛在质量品牌建设上的“零”突破。全市建立了1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综合服务。帮助601户(次)市场主体落实计量检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知识产权、信用修复等各类服务事项655个,共服务企业数量1200家次,解决技术难题379个,为企业节省费用412万元。镇安县“有机认证助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17230件,新获授权专利609件,梳理盘活存量专利197件,办理专利质押融资400万元;镇安县象园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和“问情服务”活动。协助企业解决问题诉求和实际困难178个,向当地党委、政府报送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11篇。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阶梯培育,全市划分了“生存型”个体工商户6万户、“成长型”4912户、“发展型”74户,首批认定了吉小帅餐饮店、洛南景村烧鸡等20户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落实“个转企”72户,市场竞争持续扩大与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市持续开展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将差异化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精准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干扰,助力市场主体“减负增信”,推进构建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有机统一的监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自由裁量权,落实“认错认罚从宽”实施办法,避免“小案重罚”在我市出现。已有292起案件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激励市场主体自我纠错,轻装前行,行政执法达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强化市场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竞争发展环境,狠抓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截至2024年12月底查办各类案件930件,罚款520万元,全市市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市场秩序良好,民营经济平稳发展。
营造公正法治环境
“通过完善破产审判机制,我们为全市打造了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近3年来,在全省营商环境的评估中,我市在破产指标方面持续保持在领先位置。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的‘破产案件常态化府院合作模式’屡次受到中央和省主流媒体的报道,四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2024年11月5日,在全省破产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彩喜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法护营商,“优”无止境。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将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全局性工作主线和提升法院整体工作水平的突破口,妥善审理涉企纠纷,搭建破产一体化办案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健全各领域、各条线法治化营商环境机制60余项,并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签订知识产权、破产管理、涉企鉴定等联动协议10余份,推动了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针对涉企案件,坚持“依法尊商、友善护企”工作理念,坚持调判结合,及时采取“查、扣、冻”措施,助力50余家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此外,我市还注重发挥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司法调解、司法确认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同时,加大对涉企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力度,审结涉及中小企业侵权类案件400余件,司法确认案件10余件,有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为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我市在全市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服务“绿色窗口”,全面推动涉企案件“简案快办”,并在网上办案系统对涉企案件予以标注,加强涉企案件流程监管。扎实开展“百名律师进企业活动”“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为重大项目配备法律服务团,及时提供专业、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有效帮助化解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进程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大涉企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营商环境、产权保护、打击侵权假冒、秦创原创新驱动知识宣传活动,市法院编印《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市检察院编印《企业建设运营法律风险提示》,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隐患。
同时,我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审理涉企强迫交易案件、涉企职务犯罪案件,在刑事审理过程中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截至目前,已查办侵权假冒案件26件,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中,共受理信访举报问题线索32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线索15件。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市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企业,都能感受到商洛这片土地的热情和开放。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以环境之“优” 谋发展之“势”。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竞争的“软实力”。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法治建设,保障企业权益;优化市场环境,加强公平竞争的监管,使得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企业满意度不断攀升,民营经济活力持续释放。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市新增民营经济1.94万户,累计民营经济15.26万户,同比增长5.7%,市场主体增速居全省十市之首。
创造高效政务环境
2024年12月23日,步入镇安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周到,办事流程一目了然,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让每一位前来办事的市民都能感受到便捷与温暖,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一大早,大坪镇村民毛浓琴带着一摞厚重的文件,急匆匆赶到政务服务中心。见毛浓琴行动不便,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员郑蒙赶忙上前询问,得知其丈夫去年因病去世,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为了维持生计,她决定继续经营丈夫的药房,特意抽空来城里办理相关手续。
法人变更牵涉审批、税务、公证等多个环节。考虑到毛浓琴路途遥远、行动不便,郑蒙为她提供了全面的代办服务,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所有手续。
拿到变更手续后,毛浓琴满怀感激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真是帮了大忙。”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孙英振介绍,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中心特地增设了帮办代办服务窗口,聚焦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同时,还推出延时和预约服务,极大地拓宽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品质,确保每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既高效又便捷的服务体验。
帮办代办服务仅是我市政务服务众多便民措施中的一项。
为更高效地服务企业,全市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了“涉企服务专区”,并梳理出20项与企业相关的服务事项。推行开办企业“一链办理”,实现企业开办1个环节、0.5个工作日内办结。持续推进“一业一证”“证照联办”改革,在全市超市(便利店)等11个行业全面实施。创新集中审批新模式,实施“一口清”导办、“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与“好差评”融合推进,探索“码上办事”改革创新应用模式,15项“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事项常态化运行。
同时,我市持续开展清欠专项督查,累计清偿306.61万元,达成还款协议237.1万元。推行招投标保函、信用承诺和工程信用担保579宗,为企业累计减免投标保证金5042万元。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预付金额提高到40%。全市打造“税惠到坊”社区便民服务驿站15个,投放自助办税终端9台,受理咨询158次,办理业务109笔,解决问题19个。
打造良好市场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2024年以来,我市抓改革增便利、抓服务增投资、抓创新强监管,相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15条和《商洛市市场监管领域准入准营“一件事”实施方案》等,通过“证照联办”,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为进一步强化质量提升,我市修订《商洛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陕西香菊药业集团获第十届陕西质量奖提名奖,实现了商洛在质量品牌建设上的“零”突破。全市建立了12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综合服务。帮助601户(次)市场主体落实计量检定、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知识产权、信用修复等各类服务事项655个,共服务企业数量1200家次,解决技术难题379个,为企业节省费用412万元。镇安县“有机认证助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17230件,新获授权专利609件,梳理盘活存量专利197件,办理专利质押融资400万元;镇安县象园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个体工商户服务月”和“问情服务”活动。协助企业解决问题诉求和实际困难178个,向当地党委、政府报送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11篇。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阶梯培育,全市划分了“生存型”个体工商户6万户、“成长型”4912户、“发展型”74户,首批认定了吉小帅餐饮店、洛南景村烧鸡等20户为“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落实“个转企”72户,市场竞争持续扩大与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市持续开展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检查,将差异化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精准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的干扰,助力市场主体“减负增信”,推进构建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有机统一的监管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自由裁量权,落实“认错认罚从宽”实施办法,避免“小案重罚”在我市出现。已有292起案件免予处罚或减轻处罚,激励市场主体自我纠错,轻装前行,行政执法达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强化市场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竞争发展环境,狠抓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截至2024年12月底查办各类案件930件,罚款520万元,全市市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市场秩序良好,民营经济平稳发展。
营造公正法治环境
“通过完善破产审判机制,我们为全市打造了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近3年来,在全省营商环境的评估中,我市在破产指标方面持续保持在领先位置。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的‘破产案件常态化府院合作模式’屡次受到中央和省主流媒体的报道,四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也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2024年11月5日,在全省破产审判工作座谈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彩喜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法护营商,“优”无止境。近年来,全市法院系统将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作为全局性工作主线和提升法院整体工作水平的突破口,妥善审理涉企纠纷,搭建破产一体化办案平台,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力度。健全各领域、各条线法治化营商环境机制60余项,并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签订知识产权、破产管理、涉企鉴定等联动协议10余份,推动了各项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中,针对涉企案件,坚持“依法尊商、友善护企”工作理念,坚持调判结合,及时采取“查、扣、冻”措施,助力50余家企业恢复生产经营。
此外,我市还注重发挥司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司法调解、司法确认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同时,加大对涉企案件的审判和执行力度,审结涉及中小企业侵权类案件400余件,司法确认案件10余件,有力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为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我市在全市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企服务“绿色窗口”,全面推动涉企案件“简案快办”,并在网上办案系统对涉企案件予以标注,加强涉企案件流程监管。扎实开展“百名律师进企业活动”“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为重大项目配备法律服务团,及时提供专业、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有效帮助化解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进程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大涉企普法宣传力度,组织开展营商环境、产权保护、打击侵权假冒、秦创原创新驱动知识宣传活动,市法院编印《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市检察院编印《企业建设运营法律风险提示》,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隐患。
同时,我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审理涉企强迫交易案件、涉企职务犯罪案件,在刑事审理过程中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截至目前,已查办侵权假冒案件26件,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中,共受理信访举报问题线索32件,向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线索15件。
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我市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法治意识显著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企业,都能感受到商洛这片土地的热情和开放。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发展“软环境”,以环境之“优” 谋发展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