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蟒岭深处致富路
文/图记者刘少鸿李亮左京
文章字数:2898
    韩子坪村地处商州区北宽坪镇蟒岭腹地,与洛南相邻。以前,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讲,这个时候就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时候,可谓真正的“年关”,给孩子买不起新衣服,给家里割不起一斤肉,村民们常常叹息着“年难过”。然而,如今,蓬勃发展的产业,家门口的“工作”,鼓足的钱袋,绽放的笑脸,无不映衬着他们的好生活。又一年春节将至,来到韩子坪村,一排排搭成的钢架、一架架整齐的袋料菇,一群群忙碌的人们映入我们的眼帘,喜悦的言语在我们离开后久久未能散去。
    大山的优势
    北宽坪镇地处商州东北部,面积154平方千米,距城区约45千米,是商州区最大的林区与重点森林资源保护乡镇之一。境内山大沟深,面积辽阔,环境优美,林木资源极其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8%,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山区资源优势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该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与客家人之乡,李先念曾在此战斗,有商洛县人民政府遗址等历史遗迹,也是商州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尽管有着悠久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但对于大山怀抱下的北宽坪而言,距城远,交通不方便,一系列的原因造成这里很多村子的贫穷。而韩子坪村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其中之一。
    韩子坪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63户,1007人,其中123户为贫困户。在这样一个贫困户占一小半的村庄,没有任何有规模的产业,更不用说工厂,人们除了迫不得已出外打工养家糊口外,别无选择。于是大部分家庭面临的就是:留在家里的人管娃、照顾老人,没有任何收入,在外的人辛苦奔波,一年到头挣的钱也许还不够一家人花。直到韩子坪村有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小村庄出现了大“涟漪”。部分“大胆”的人已经开始利用这里的资源走向了致富路,其他人的心也已跟着开始“荡漾”。
    家门口的尝试
    今年41岁的何建军二十多岁就一直在外打工,去过金矿、跑过工程、修过水渠,一直处在离乡背井的打工之路上。多少年来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他多么希望能在自家门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013年年底,他回家过春节,在与邻人的聊天中,得知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已经形成规模。于是,在调查与吸取经验中,他决定和村里几个能人一起发展菌类种植。就这样,由何建军和其他6户群众入股的韩子坪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产生了。他们的项目被确定为贫困户生产项目,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村民利用该村丰富的林木资源,由各贫困户申请林业部门间伐指标,制袋、搭棚、点种、发菌。
    经过近6个月的实施,何建军的合作社已经发展21户贫困户,解决当地50多个劳动力就业,完成10.86万袋菌类种植,带来经济收入44.6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2万多元。
    刚刚起步半年多时间,对于何建军和他的合伙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组数字于他们而言是希望,也是全村所有人的期盼。
    正确的选择
    一开始,在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时,大多数村民都很顾虑,担心发展产业赚不了钱,反而赔钱。他们有几个顾虑:种植菌类的技术太难掌握,担心学不会。他们还考虑到种植菌类需要很多设备,例如拌料机、装袋机、锅炉、烘干机等,这一套设备下来需要花费五六万元,几年挣来的钱也许连设备钱都不够。更重要的是,村民们愁销路,他们想着在这么偏远的山村,怎样把东西运出去卖。
    后来村上经过多次宣传,为贫困户悉心讲解,大家才明白,他们顾虑的问题合作社都能帮忙解决。合作社会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还给他们解决销路。种植所用的设备也由合作社免费提供。
    这下,他们放心了。部分“大胆”的群众就想着借此机会试试。李小慧就是其中一员,她加入了合作社。现如今,她非常高兴,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小慧家住韩子坪村麻地沟组,家里5口人,父母都有病,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情况致使她和丈夫都出不了远门。她和丈夫曾经试图发展养殖产业,都以失败告终,后
    来还欠了外债。眼看
    着人家出门挣了钱,李
    小慧一筹莫展。恰好
    村里人办了合作社,她
    和老公就决心加入。
    在村干部的鼓励和支
    持下,他们向村上的扶
    贫互助资金协会申请
    了1万元贷款,用来买
    菌种、袋子之类。刚开
    始尝试,他们只种植了
    8000袋香菇,现在卖
    了1/3,已经收入3万
    元,预计全部卖完能收
    入八九万元,除过成
    本,预计收入6万元。
    现在的李小慧逢人就
    高兴地说,多亏了政府
    啊,要不是那一万元贷
    款,要不是村干部的鼓
    励,恐怕她现在还在愁
    着呢。
    村上还有几户和
    李小慧家的情况差不
    多,自从加入了合作社
    以后,原本闲着的人现
    在也有了2万多元的年
    收入。刘金娃今年50
    岁了,一个女儿已经出
    嫁,儿子在外打工,只
    剩下他和老伴在家。
    50多岁在农村人的眼
    里,不算是干不动活的
    年龄,刘金娃总想找点
    事干,但是几次外出打
    工也没找到活,就一直
    闲在家里。去年,他加
    入了合作社,开始种植
    蘑菇,大半年时间种植
    了两万袋。因他的家
    离洛南县城只有15公
    里,他常常前一天下午
    摘好,第二天早上去洛
    南县卖,一直很畅销。尽管去年蘑菇价格不如前年,老两口种的这两万袋蘑菇也收入了4万多元。。。香菇
    。,越来越多
    留守人员有活干
    在韩子坪村的香菇大棚里,记者看到一些妇女正在说说笑笑,她们一边装袋料,一边拉家常。过不了多久,她们在外打工的男人就回来了。在她们眼里,今年春节与往年不一样,因为她们也有了收入,她们在合作社里干了不到一年时间,领到了近2万元的工资,她们也可以在男人面前炫耀一番了。
    虽然合作社成立不久,但已经吸收了五六十人打工。陈淑惠就是打工者里的一员,今年38岁的她,家住韩子坪村吊棚组,男的在外打工,他们家是双女户,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往年陈淑惠都是在家做饭,干农活,照顾孩子,基本没啥收入。合作社成立之初她就一直在里面干,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了收入,一举两得。快到年底了,她计划着发了工资,给孩子们买些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过年。
    其实,对于郭治新而言,没有谁比他更感激合作社的了。他的妻子很久前就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已出嫁,小女儿还在上初一。为了照顾女儿,他很少在外打工。因为少有经济来源,他是村里长期救助的贫困户,也是低保户。自从合作社成立之后,他在家门口干起了工作,方便照顾小女儿上学,也能挣些钱。2015年在他看来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他盼着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能多挣些工资改善生活。
    美好的前景
    2014年,何建军的合作社已经有了平菇种植基地,热心地村支书程东来还给聘请了四川成都的刘师傅来指导发展平菇产业园,从菌袋生产到入棚出菇和采收加工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2015年合作社计划建立香菇种植基地。谈到未来,何建军充信心满满。“我们有自己的销售点,不用愁销路。”他说。
    据了解,合作社在西北五省最大的批发市场西安三桥市场有两个直销点,有专门的冷库。“在夏季香菇、蘑菇采摘最高峰时,合作社一天就能往西安运出去400多箱。晚上赶天黑摘好,凌晨两三点送到西安,五点就能销售完。这都是销售点带来的好处。”何建军说。
    2015年,合作社预计种植香菇、蘑菇60多万袋,发展到30个产业户,户均种植达到1万袋。种植香菇的贫困户可有5万元的年收入,种植蘑菇的就有2.5万元的年收入。长此下去,韩子坪村的贫困户就可摘掉“贫困”的帽子。“随着一体两翼的实施,我们镇将成为中心地带,村上打算抓住这个机会,把菌类种植发展成村里的主导产业,目标是做成商洛的特色龙头产品。我们的目标是,两年之后,要让处于贫困山区的韩子坪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程东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