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师恩难忘
张宏
文章字数:1455
    在我的生命里,有几位恩重贵人,终生不敢忘怀。温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温老师原名申武,笔名温泉,城西黑龙口镇胡村人,自打我们认识到他退休,一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通讯员培养工作。因爱好新闻写作,我做了他的学生,他当了我的老师。我小他三十岁,我们便成了忘年之交。
    老师平易近人。1987年夏,我还在农村,偶然在鹤城十字口新华书店的墙上看到一则“商县首届写作学习班”招生启事,我心怀忐忑硬着头皮找到了西背街6号——商县广播站编辑部报名地点。我向一位不知姓名的同志表述了求学的心切,诉说了家境的窘迫,他筹思了一阵儿说:“那你先交五块钱的报名费吧!”就这样,我没交也交不起五块钱的学费便参加了学习班。上课后,知道了这位讲新闻写作的同志叫温申武,从此,我就名正言顺地叫他温老师。至于那五块钱的学费也就免了。以后每次进城送稿,老师总很热情,常叫我去他家吃饭。
    老师乐扶新秀。学习班结束后,好几个学员如痴如醉地采写新闻稿件,每每写成一篇,都要在第一时间送到广播站编辑部,在温老师的耐心指导和精心编辑之后相继播出。
    我也在这几个学员之中,经温老师指导,我的稿子也相继被其他报纸、电台采用。
    1990年初,负责编辑部工作的温老师见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基本能够出手,也正赶上编辑部缺人手,老师便向广播局领导推荐我到编辑部采编新闻稿子。我欣喜若狂,更如鱼得水。不仅能以广播站“记者”的身份出去采访写稿,而且每月还能领到60元钱的薪酬。在广播站,我和宣传部、供销联社的同志采访了腰市供销社北街分销店屈安生勇斗歹徒保卫国家财产的英雄事迹,写成2600字的通讯,发表在1991年2月6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
    1991年12月10日,当我换上军装准备入伍时,温老师买了一册大影集,亲题:“赠给张宏同志展翅高飞,勇攀高峰!”因忙而让二位青年记者赶到商州市服务楼送与我手。看到温老师的笔迹,我顿时热泪盈眶,不由得给自己鼓了把劲。在部队,我与老师书信往来,每每接到他的来信,都教诲我做人作文,鼓励我读书上进。在部队,新兵训练结束,我被抽调到旅政治部宣传科搞新闻报道,这也有老师扶植培养的功劳。
    老师广结友缘。退伍回到商州,我隔三差五就去听取老师教诲。每去广播局三楼6号老师的办公室,必见文朋聚集,诗友满座,品茶的品茶,吸烟的吸烟,谈天说地,忘情失止。凳子不够坐了,就脱鞋挤在床上。有眼色者就起身告辞说:“我坐的时间长了,给你们腾地方。”插不上话了,就随手拿起老师枕边的《新闻知识》《小小说选刊》或挂在墙上的《文学故事报》靠在被子上默读。散场时,温老师总不忘叮嘱:“闲了可来!”
    老师勤奋好学。二十多年的交往,我们相识相知。老师出身贫寒,未进高等学府。可他把读书自学当作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境界。通过参加省新闻培训班,考取了新闻系统大专文化证书,取得了新闻编辑职称。新闻作品硕果累累。老师退而不休。在职时,老师始终勤奋工作。退休后,老师不愿坐享清福,经常应邀参与市、区文化活动;主编了《商州古今》《商州诗词》等10多部诗文集;参与商洛诗词学会、商洛写作学会、商州新闻写作学会的创建及会刊的编辑;自费订阅报刊,坚持学习和写作,常有诗文作品见诸报刊。老师虽已年过古稀,但却思维敏捷,精神抖擞。读书看报,从不戴镜;谈经论政,观点新颖;接交文友,以诚相待;若有所求,鼎力帮助。常见老师拎一简约小袋,装上几份书稿,穿大街过小巷,似风风火火,似急急匆匆,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每每想到恩师,我都被他的精神感动着、鼓舞着,回想起自己因新闻写作、因恩师教诲而成就的事业,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