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镇腊月集
文章字数:1612
棣花集一角
夜村镇的李阿姨带着孙子、孙女给家里添碗筷,希望来年添丁添口,平安顺遂。
金书均正麻利的剁肉
洒扫除尘的笤帚是腊月集上的一景
将军腿村的段师傅和老伴骑着自行车买年货
代曹和李发治老哥俩背着背篓来走了几十里到夜村集上置办年货
棣花镇的一位老人把养了一年的土鸡推到集上来卖
过年了,扯个新床单装扮家居。

  进入农历腊月,312国道沿线的夜村镇、棣花镇集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摊点,从吃食到穿着、从日用品到装饰品、一应齐全。附近的村民拎着包,提着袋子或挎竹篮,背背篓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购买年货,车声、人声、叫卖声汇成最热闹的音符。
  乡里赶集人
  每年赶腊月集对代曹来说是一件盛大的事。腊月二十以后就要准备年货,因为赶趟集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仓房村地处偏僻的深山里,没有水泥路,也没有班车,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步行。为了赶集代曹清晨6点就出门,翻山越岭,走上4个多小时才能到夜村集上。“来一次就要多买点东西,背个背篓装的多。”买好的大葱、油桶,高高地耸在背篓里,使代曹在拥挤的人群中格外醒目。和他一起的还有邻居李发治,“两个人搭个伴儿,说说笑笑,就不觉得路远了。”代曹说,今年孩子们到年前才能回家,他要提前准备好菜、肉、瓜子、糖,只等着孩子们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将军腿村的段师傅已年过六旬,腊月廿二早上吃完饭,老两口就骑着自行车来到集镇上,买了几斤胡萝卜,一捆芹菜,还割了几斤肉,置办完这些年货,老两口挤进超市买了些时新的生活用品。段师傅的老伴说,如今年龄大了,来一趟集上要骑自行车走半个多小时,该置办的就一块买齐,现在经济好了,手里也不缺钱。她边说边摩挲着手里的年货,笑脸如菊。一切物品备齐,老两口赶紧到集市上的僻静处将年货整在一起,捆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慢悠悠地回家了。
  做生意的外乡人
  腊月廿二中午,夜村街道短短的老街上,人越来越多。30岁出头的张晴守着一口大锅,旁边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装好香油的玻璃瓶。不用挂“香油”两字的招牌,从旁边走过,便能闻到浓郁的油香。张晴的老家在安徽宿州,每到腊月,她们全家一起来商洛做香油生意,如今已是第6年了。她们把制油作坊开在洛南,不逢集时便将收购的芝麻通过烘炒、研磨等工序制成具有独特香味的芝麻油。然后一家人兵分几路在夜村等312国道沿线的乡镇和洛南县的各个乡镇赶集。“腊月廿八我们就走了,也回家过年去。”张晴说着一口标准的商洛方言。
  隔壁摊位便是卖糖果的李师傅,他憨厚的笑容伴着粗犷的声音,“水果糖、牛奶糖、巧克力糖,锅巴、辣条、江米条,尝一尝、不要钱,买一买,过好年……”响亮的声音招来了不少生意,顾客将他的摊位围得严严实实。李师傅来自河南许昌,在商洛做食品生意已有10年,他不但在棣花镇租有门面,到腊月就会在各乡镇转街摆摊。“全靠腊月挣钱呢,挣了钱好回家过年啊!”李师傅说到回家掩不住脸上的笑容。
  红火的摊点
  张刘村的金书均在夜村集市上卖肉已经30多年了,摊点虽不在最繁华处,却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买肉的群众,金书均不断应声着,手下的刀也不停挥舞着。割好肉递给管秤的妻子,“排骨7斤2两,给算7斤”,递给顾客时,叮咛句“您拿好”,买到肉的群众则边掏着钱,边喜孜孜地和旁边的人打趣。
  腊月十九,棣花镇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街道的角角落落、小巷道都挤满了人。李师傅推着小型的三轮车随着人流向前移动,车上放着一大桶甜面酱一大桶辣椒酱,不时有人围上来要购买,这个还没称好,那个又围了上来,李师傅忙得满头大汗。“每年腊月都来这里卖,过年做菜离不了这个。”李师傅笑呵呵地说。
  下午3点多,集上的人渐渐稀少,整个中午如同阻塞的河流的街道慢慢地通畅了。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是满载而归的群众,有用独轮车推着粮油的中年人,笼里提前青菜的妇女,抱着春联和香烛的老年人,还有一群群拿着时新玩意儿装扮新居的姑娘们,一路叽叽喳喳,笑声不断。他们犹如这条流动着的街道上的一个个水分子,缓缓地流向这条沟和那道山梁。
  (见习记者 王倩 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