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家院里豆腐香
文/图 记者 贾书章 李小龙
文章字数:1281
姜俊和母亲在过滤豆渣

  2月12日,农历腊月廿四。记者一行到丹凤县花瓶子镇采访,车子上了高高的花岭,山道蜿蜒曲折,走了40多分钟,才翻过了花岭,来到了花瓶子镇花中村刘家院组村民姜安华的家中。
  姜安华的家位于花瓶子镇街道附近,是一个紧靠山坡的农家小院。刚刚建起的两层新楼房,外墙贴上了瓷砖,在阳光下白得晃人的眼睛。在主人姜安华的灶房里,他和老伴、儿子正忙着做过年用的豆腐。炊烟袅袅,豆香味儿弥漫着这个农家小院。
  姜安华今年51岁,他是个朴实的山里农民,和妻子靠勤劳吃苦撑起了一个家。儿子姜俊今年25岁,初中毕业后常年外出打工。临近过年,姜俊回家帮父母准备年货,等他急匆匆从西安赶回家,他的母亲已早早用自家的黄豆做成了胖乎乎的豆芽,父亲和母亲自己在家已做好了魔芋凉粉。还找人宰了自家用粮食和草喂养了一年的猪,留了一部分鲜肉,剩余的都做成了腊肉,挂在了屋内的房檐下。
  12日,一大早,姜俊就担着母亲泡好了的黄豆,到邻居家用粉碎机打好了桨,一路不歇气担回了家。
  这时,姜俊母亲已在家把一锅水烧开了,看到儿子回来了,急忙用自家做好的粗布豆腐包过掉豆腐渣,由于豆腐包小,她过了10多次才把豆腐渣过完。姜安华看到妻子在过豆腐,他就坐在灶房里烧火,儿子跑出跑进帮忙取做豆腐需要的工具。夫妻俩一边做豆腐一边拉着家常,并不时地询问着儿子在外打工的情况,屋内不时地传出爽朗的笑声,这个平常很难团聚的家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
  老姜一边烧着火,一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2014年,对老姜来说是个很不平常的一年,他家的老房因年久失修倒塌,暂住到邻居家。花瓶子镇政府帮老姜申请了危房改造,让他领到了危房改造补贴。2014年8月,老姜多方筹措资金,经过几个月的忙碌,终于盖起了三间两层新楼房。有了新房子,老姜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他觉得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头。
  我们和老姜说着家常的时间,大锅里的浆已初熟,老姜的妻子急忙从锅里舀了几碗豆汁,并在豆汁里加了白糖,请我们品尝,白花花的豆汁喝一口,清香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随后,老姜妻子从自家的酸菜瓮里舀了一大盆浆水,用大铁勺舀一勺浆水慢慢的把浆水一点一点地点进烧得滚开的锅里。她说:“只有这样慢慢点,做出的豆腐才嫩。”随着浆水的不断点入,锅里的豆汁开始形成了团絮状的豆花,这就是初步形成的豆腐,灶房里到处都散发着豆花的香味儿,沁人肺腑。
  豆腐点成了,姜安华和妻子、儿子把清洗干净的豆腐箱子用两根木棍架在大铁盆上,从锅里舀出已经成型的豆腐块倒进了豆腐箱子,倒完了,把豆腐包绑好,压上一块石头,等豆腐里的水质控完了,白嫩细腻的农家豆腐便做好了。好客的主人把热豆腐打成小块,给每个人端了一碗,再浇上蒜泥红油辣子,让我们品尝到了地地道道的农家豆腐。
  老姜的妻子说:“咱这儿交通不方便,上集要到几十里外的铁峪铺镇。因此我家里每年都要用自己家收的黄豆做豆腐,自己做的豆腐吃惯了,有味道,吃着放心。”
  “这几年在外打工吃的豆腐没味道,我从小到大最爱吃我妈做的豆腐,有家乡的味道,百吃不厌。”姜俊说。
  老姜家年年做豆腐,做好的豆腐大多留给自己家里用,也给没做豆腐的亲戚送一点,让亲戚也尝尝农家豆腐,过一个有口福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