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品尝创业的喜悦
记者 贾书章 实习生 齐一鸣
文章字数:1018

  一位普通农民,十几年来,他在家乡开石场,贩山货,一路摸爬滚打,苦没少吃,但挣的钱并不多。但在过去的一年,他在家里搞起香菇生产,创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他就是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刘圪涝村青年农民王兴隆。
  1月31日,小雪初晴。我们来到刘圪涝村,这个村位于东龙山龙山双塔北侧的一条山沟里,距商州城区约8公里。在王兴隆家里,4个白色香菇大棚在村子里格外醒目。大棚里,王兴隆和妻子正在采摘香菇,小两口有说有笑的忙活着。不一会儿,一个香菇筐子就装满了圆溜溜胖乎乎的香菇。
  2014年新年刚过,刘圪涝村的年轻人就早早出门打工去了。但30多岁的王兴隆坐在家里却觉得心里很烦。他上有两位老人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要读书,经济很紧张。
  到底是出去打工,还是在家里想办法干点事?他想来想去,一时没了主意。外出打工辛苦不说,挣的钱未必就多,自己创业吧又不知该干些啥才好。
  王兴隆把自己的烦心事说给一帮朋友,一个朋友就建议他在家里搞香菇种植,说只要细心认真,肯定赔不了,比外出打工保险的多。
  朋友的话让他觉得高兴,可他又担心自己没技术,怕学不会。思虑再三,王兴隆跑到商州的几家香菇大户家考察学习。掌握香菇种植技术后,他拿出筹备的钱,花8200元买回一台粉碎机,1600元买回装袋机,花3800元买回一小铝锅炉,花500元买回一个刺眼机。累计投资10多万元,建成4个大棚,有432平方米。建发酵棚2个计350平方米。加之拌料场和蒸锅炉用地,总占地面积达2142平方米。
  2014年5月,王兴隆从夜村镇请来一帮香菇种植能手,买回树枝粉碎后拌入麸皮、石膏、菇宝(一种糖分),然后装袋,一天就装了4000多袋。香菇袋装好了,香菇袋灭菌这个关键的问题又摆在了王兴隆面前。
  为了既省钱,又保证把香菇做好,王兴隆花费2200元钱,自己建起蒸锅炉进行袋料灭菌。袋料灭菌温度需要达到100摄氏度以上,连续灭菌36小时。王兴隆就守在蒸锅炉旁一刻也不离开,饿了就啃两口干馍,渴了就喝口白开水。他原计划先搞1万袋,后来又决定再搞1万袋。
  两万袋香菇80天的变色期里,每天要洒水1次进行降温,大棚外还需用黑色防晒网遮挡阳光。每天虽然很辛苦,但王兴隆心里感到很踏实。看到第一次出来的香菇芽芽,王兴隆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王兴隆家的两万袋香菇损坏率控制在5%以内,出菇率高,出的香菇形状好、成色好,一到市场就被市民抢购一空。2014年,他首次创业成功,到年底,收入近10万元。此外,他还雇佣40多名帮工,累计发放工资近4万元,香菇产业带动了村里村民和部分生活困难户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