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在北京行走
张溢
文章字数:1751
    作为古都和首都的北京,因为所处纬度、地理形态和历史的原因,它的深秋具有北方秋天的代表性,那就是气势高远、大气磅礴、沉稳自信。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北京,唯有此次属于自由行走且时在深秋。当京城和游客还沉浸在国庆的欢乐中时,我却迫不及待地要去实现藏匿心中十年之久的愿望:去一趟拥有卢沟桥的宛平。从菜百对面的广安门内站台乘坐715路公交车,沿京昆高速向西南行走15公里便抵达妇孺皆知的卢沟桥,宛平城就在卢沟桥东。因为地处郊区,沿途均是批零建材的商铺,虽略显凌乱却不失繁华,在秋风落叶和骄阳的衬托之下呈现出的是一种平和的幸福。
    作为华北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的大金时期,并在1444年的大明朝和康熙37年重修。它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体为石头结构,关键部位有银锭铁榫连接,最有特色的是桥墩的造法:墩下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有281根望柱,柱头刻为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大小石狮501个,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于是便有了“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
    伫立在“卢沟晓月”的碑亭下,放眼向西,看着巨型石条铺就车痕累累凹凸不平的桥面,映入脑海的是这个燕蓟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昔日的繁荣和昌盛,一幅车辚辚马萧萧的悲壮之景如在眼前。抚摸着石桥两侧望柱上已经形态模糊的雕塑狮子,体味着古老桥梁尽显沧桑的厚重,想象着黎明时分晓月孤悬苍穹,听着脚下永定河水的潺潺诉说,凭栏远眺西山的叠翠和月色的妩媚,心里便生出无限感慨和深情祝福。在桥的西边,一个巨型石碑记述着1698年康熙敕令重修大桥的碑文,记录着它昔日的沧桑和荣耀。此时,一队队学生列队而来,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夹杂着走在桥上,聆听老师有关卢沟桥抗战的教诲,歪着头端详那些或抚桥沉思或放眼远眺的大人……
    东返,下桥,折身,走向古城南路,我瞻仰了抗战雕塑园和宛平城南墙下数以百计的“七七事变”记事桩和城墙上炮火轰击留下的累累弹洞,心里升腾起难以言说的悲壮和深深的怀念。末了,穿越古色古香的袖珍古城,体会着街道两旁大红的门扉和林立的书画店、奇石馆、闲适散淡的行人带来的平和与幸福,不由感慨自己为何不是一个京城的子民!如是那样,我就可以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世界里自由行走。游完城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的“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和城南的“抗战雕塑园”,我被形态各异的表述传递出的警示国人不忘前事自强奋斗的情怀所感染,心中不由升腾起浓烈的爱国情怀。然而,最使我震撼的却是中心广场那尊4米多高的《醒狮》艺雕,虽不能看清它的雕刻纹路,却能感知到它就是一头蓄势待发的雄狮,它所彰显的英勇不屈的力量,其实就是国人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余下的日子,我行走在报国寺、纪晓岚故居、老舍茶馆、天安门、什刹海、鼓楼和德胜门,走进了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和孔庙,造访了工人日报社、鸟巢和水立方,探访了东交民巷和王府井大街,感受了历史的古朴和沧桑,体味了现代的繁华和时尚。奇怪的是,无论沧桑抑或现代,这些熟悉的景点并没有让我滋生一丝一毫视觉、心里乃至审美上的疲惫。我慨叹清晨时节几十万人排成长龙在天安门瞻仰的场面,我羡慕游客在烟袋斜街和前后海的徜徉与漫步,我幸福地在奥体广场的人流中感受着北京湛蓝的天空、透明的艳阳、强劲却微带寒意的飒飒秋风……末了,我购买了一张北京市公共交通卡,感受一个普通北京市民的归途:窗外,华灯初上的城市一片祥和,公交车驶过射灯炫耀下的沙滩北街《求是》杂志社,武警英姿飒爽的身影透露着几许威严和庄重,金黄的华灯映照着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和寂静空旷的广场,滚滚车流飞驰向前划出一道道流金的光芒……
    我爱北京,在这个丰盈祥和而沉甸甸的收获季节,即使住在密不透气的地下客房也心情朗然,幸福依旧!因为身居北京,我就能感受到它的沉稳和博大,也不由自主地为先辈们卫国自强不屈不挠的精神而感动,如果没有他们的同仇敌忾,抛洒热血,抵御外辱,如果没有面向世界开放博大的胸怀,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于是我想,秋天作为收获的象征,北京作为祖国的象征,行走在秋天的北京其实就是幸福地享受着祖国的平安、繁荣和富强!我幸福、骄傲而且自豪,因为我自由自在地行走在秋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