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为电力纵情歌唱的古稀老人
王建康 王世华
文章字数:3435

    3月1日,77岁的农行退休干部陈步蟾老人创作的150行的陕西快书《硬汉李王建》完成了初稿。快书生动地描写了商洛供电公司输电线路工程部的线路架设工李王建一心扑在工作上,眼睛被马蜂蜇伤,脚踝崴伤,他都硬撑着坚持完成工作任务的感人事迹。这是陈步蟾老人为商洛电力人写的第101篇作品。
    春节期间,陈步蟾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伏案写作。他把商洛供电公司在平凡岗位上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张宪平、杨晓凤、赵勇毅、李王建等人的事迹写成了陕西快书,通过艺术加工,让这些平凡人物的形象血肉丰满,生动活泼。满头银发的陈步蟾虽然步履蹒跚,多种疾病缠身,却精神矍铄。他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电力的发展离不开电力职工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我要利用好每一天,把我所知道的电力人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电力人、学习电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步蟾始终关注着商洛电力的发展与变迁,关注着电力人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的努力和奉献,用手中的笔写下了近百首儿歌、快书、诗歌、歌词,为电力人纵情歌唱。
    1959年,高中生的他写下了第一首关于电力的诗歌
    与电力结缘,还得从56年前说起。1959年7月1日,商洛地区电厂建成投产,改变了商洛千百年来没有电的历史。看着巍峨的高炉冒着冲天的火光,发出的电点亮了厂房和家园,当时还在商州中学上高三的陈步蟾激动不已,写下了关于电力的第一首诗,发表在《丹江日报》上。
    陈步蟾至今依然记得群众蜂拥着到电厂看稀奇的场景:成千上万的人挤到商县县城东关的王巷,趴在围墙外面看高炉发出的火光,到炼胶厂看机器在电力的推动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工人热火朝天搞生产的景象。由于当时电力资源匮乏,商县发电厂发出的电只为炼胶厂等几家工厂和当时的商洛行署办公供电,陈步蟾想着,什么时候电能走进千家万户就好了。
    1959年,陈步蟾考上了西北大学中文系。1963年7月,大学毕业,心里始终挂念着家乡发展的陈步蟾放弃了留在省城西安的机会,主动申请要求回商洛山区工作。他被安排在民政局上班,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下乡调研,晚上回来整理材料、撰写笔记,踏实、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1972年,写出了第一首赞美电力工人的诗歌
    1972年上半年,陈步蟾被抽调到了商洛地区革委会生产组,和其他几名同志一起到电厂蹲点指导生产。
    接到消息,陈步蟾十分兴奋,虽然十多年来忙于工作,再没有去电厂看看,但是那高炉、那冲天的火光时不时地萦绕在他的心头。到电厂蹲点后,陈步蟾每天深入基层一线,和工人师傅们探讨交流技术问题,查找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当时由于技术和煤炭原因,炉膛内的耐火砖经常烧流,煤渣结块,造成停产。电力工人们为了加紧生产,在炉温没有降下去的情况下,冲进炉膛内贴耐火砖、清理炉渣的景象,陈步蟾永远都忘不了:在炙热的夏天,电力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头戴棉帽,身穿棉衣、棉裤,用脸盆浇湿后,戴着护目镜,冲进450至1000度高温的炉膛里抢修故障。卫生人员在高炉外等着,一个工人倒下了,立即拖出来抢救,另一个工人又冲进去继续工作。看到这一切,他的眼睛湿润了,回去后激动难耐地写下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电力工人们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用血肉之躯在和高达上千度的炉温战斗,陈步蟾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敢于打硬仗的群体,这是一个可以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的群体。然而,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气候下,工作组的领导坚持认为,发电厂停产是派系斗争,是政治问题,应该发动斗争,批斗电厂里的“牛鬼蛇神”和破坏分子。陈步蟾则坚持自己的观点:电厂停产是生产问题,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抓生产,哪里有政治斗争和破坏?应该好好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提高管理,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他被认为“政治立场不坚定”,被“靠边站”,退回了原单位。
    1972年底,在商洛地区经委工作的陈步蟾又被抽调到刚建成投产的商洛氨肥厂蹲点。这是商洛唯一的化肥企业,每年生产混合成氨5万吨,碳氨6万吨,复合化肥3万吨。而氮肥厂当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发电厂停电。当时,商洛电厂为商洛28个厂矿企业和行政机关供电,由于技术和管理原因,造成经常性的停电。一停电,整个商县城就陷入了一片黑暗,化肥厂则乱成一团,工人难管理,生产上不去,农民还等着化肥用,这个时候更加显现出电的作用。直到1974年,西北大电网接入商洛地区,电源稳定了,停电少了,才使厂矿企业的生产正常了起来。
    1991年,他用陕西快书记录了电力人扶贫的的事迹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洛的电力建设越来越好,一基基电力铁塔翻山越岭,将银线架设进了秦岭深山里,一座座塑料厂、化工厂、农机修造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陈步蟾深深地明白电力发展的背后,电力人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他坐在灯前,写下了诗歌《延伸银线》:
    向前再向前,
    延伸铁塔银线。
    我们从风雨中来,
    如鹰似燕,
    越过黄河长江,
    越过平原高山,
    哪里有村庄,
    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作点。

    向前再向前,
    汗水落地成花瓣,
    把光明送到深山,
    让幸福亮在乡村山间。

    向前永向前,
    拓展动力之源。
    我们从坚强中来,
    露宿夜餐,
    头顶狂风骤雨,
    脚踩千难万险,
    哪里有梦想,
    哪里就是我们的工作点。

    向前永向前,
    豪情奉献谱新篇,
    把电力送到农村,
    让小康唱响在乡间。
    此时的电力网络开始向农户和农业生产延伸,电力企业大力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百万秦岭深处的商洛农民用上了电。陈步蟾的老家商县张村镇柿园村也接通了电,电灯点亮的那一刻,村里的群众张灯结彩,像过年一样庆祝。陈步蟾难耐激动之情,激动地写下了《电灯亮了我们村》。
    1991年,陈步蟾从《商洛日报》上看到了商洛供电局帮扶丹凤县三岔村脱贫致富,实施“五帮五通”,帮助群众实现了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有线电视的梦想,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后,利用休息时间坐车几个小时到丹凤县三岔村采访,通过村民的讲述和自己亲身的感受,写下了5000多字的陕西快书《情系三岔村》。
    陈步蟾通过实地走访写出的快书感动了许多人,也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电力人不但为了事业敢于牺牲、乐于奉献,更有着情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有生之年,他还要出书讲述电力人的感人故事
    1998年,陈步蟾从金融系统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电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他先后写出了上百篇赞美电力职工和行业的诗文,其中有讲述电力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有赞美山阳县小河供电所所长邓大文的《青松赞》,有讲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铁腿”宁启水一心为民的《背篓电工》,还有描写电力人爱情和生活的《光明的使者》《凤凰村里凤凰飞》《白云村》等。他写的一首名为《发短信》的儿歌,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陈步蟾说,写这首儿歌的时候,是2000年的春节期间,退休的他和儿孙们在一起共度节日,在给亲人发短信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在亮堂堂、暖洋洋的家里吃年夜饭、过节的时候,电力工人为了保障供电,却正在变电站值班、在寒风刺骨的野外巡线,于是就写出了这首儿歌。
    陈步蟾创作的这些诗歌和快书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作品情景交融、风格明快、富于想象,语言朴实,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他创作的许多叙事诗情景交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典型生动,让人在诗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对电力人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好的了解。
    陈步蟾今年已经77岁了,身体患有风湿、脑梗塞、高血压、白内障等疾病,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他为电力人歌唱的脚步。去年11月底,在医院住院的陈步蟾看到《商洛日报》上刊登了一篇讲述商洛供电公司板桥供电所员工帮助群众致富的文章后,夜不能寐,深深为供电所所长张巴曹等同志立足本职、心系山区群众的事迹所感染和打动,便翻身下床,借助放大镜,趴在床上写下了2000多字的陕西快书《供电所为农民架金桥》。
    陈步蟾参加工作后,一直在经济和金融系统工作,深知电力的发展对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了商洛电力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无到有,再到今天家家户户因为有了充沛、稳定的电力供应,过上了幸福的电气化生活。电力的飞速发展,让商洛山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陈步蟾深深地感到,电力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群众安居乐业的“发动机”,就像空气、粮食一样让人离不开。而其背后,则承载着电力人付出的太多的牺牲和奉献。
    陈步蟾说,今后他还要继续采访和挖掘电力人的先进事迹,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来歌颂、赞美电力人。他还和商洛供电公司宣传部门联系,列出了一个计划,要在有生之年为商洛供电公司10多名先进人物和单位创作诗歌和快书,同时,还要出一本描写电力人的诗歌集,让更多的人走近电力员工,了解电力行业,让大家一起来热爱电力职工,保护电力设施,为促进商洛电力事业发展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