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诞生于抗战烽火中de抗日第七后方医院
——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文章字数:2492
医院原貌局部(资料图片)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旧址,现为商南县高级中学
医院一角(资料图片)

  一天上午,我刚上完课在办公室坐下,校领导找到我,要求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将“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旧址”十个字书写几遍。最初,我一头雾水,不明情况,随后才清楚用意。原来,我们的学校——商南县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世界各地、举国上下都在积极筹备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校内有这段光荣的历史,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现在师生几千人生活在这片旧址上,并不清楚七十年前的情况。学校决定趁着举国纪念抗战的大好机会,发掘利用这一独有的资源,为“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树碑立传,教育师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学习先烈,振兴中华。决策很合时宜,文化意义深远。
  当我领会领导的意图后,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70年前。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兵分三路连续攻下徐州、开封,中原战场迅速向南向西扩大。当时有“第二陇海”之称的长坪(西安至西坪)公路,便成了通往前敌的战略干线。商南与河南的西坪搭界,是入陕的第一关。为了阻止日寇继续西犯,国民党军政部决定,将驻华县的“抗日医院”迁至商南,筹建“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以便就近接收医治前线运来的伤员。
  1938年9月,商南县政府接到命令,迅速责成层峰联保处抽调郅声宏、李兴发负责,选址筹建医院。最终选中县河左侧地势较高的东岗(现在高级中学所在的位置),发动群众全力以赴,用两个多月时间盖起了45间土木结构的房屋。当年8月,华县抗日医院迁到商南,“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正式成立。从此,医院和商南人民迅速展开救死扶伤工作,汇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
  前方战斗十分惨烈,伤亡很重。伤员源源不断地运来,医院病房不足,扩建已来不及,便就近在医院周围临时占用了4座庙宇:一是东岗的祖师庙(现在林特局所在位置)的15间房子作为传染病房,二是忠臣庙(现在教体局所在位置)的19间房子作为医办室、政工室、伤员管理室和病员伙房,三是东门外的关帝庙的12间房子作为外科重病室和附设对外门诊部,四是孔庙(现在县委所在位置)的18间房子作为制剂室、手术室、化验室和官兵伙房。还占用了东门里的“逢源台”(现在广电局所在位置)的20间房子作院本部,内设院长办公室、医务长办公室、军需室、书记室、副官室、传达室和被服库。
  当时,医院按军队编制,共有185人,其中军官45人,士兵140人。医院设备还不错,大多是从德国进口的蛇牌产品,有显微镜及各种外科手术器械。药品大多为进口原料药和针剂片剂,如德国的606针、日本的914药膏、美国的盘尼西林针、s.d片等。一般常用注射药,有百分之十的葡萄糖液体、百分之零点八五的氯化钠液、氯化钠钙液和水杨酸钠液等20余种,多为医院制剂室自制的。医院骨干力量较强,少校军医以上人员多为军医专门学校毕业生,尉官多为军医训练班和军医分校毕业。五年制陆军军医学校后来改为国防医学院,总校在重庆,陕西设有第一分校。手术方面,除胸脑手术外,腹部、截肢和外伤等都能在院里操作。医院饱和时,有病床400张,可常常运来伤病员上千人,床位严重不足,只好借用民房。百姓主动腾房搭铺,配合医生,为伤员助疗煎药。一时间,商南县城无闲人,老少妇孺只要能动弹,都上了阵。伤病员大多是外地人,口音杂,伤势重。有一名飞机驾驶员,姓杨,东北人,在洛阳之战中,飞机被日寇炮火击中,应急降落在商南县普峪河的丹江河滩上,他的右手食指被炸断。医院还收治过一名姓赵的团长和一名叫魏国强的营长,其中连排长和士兵最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抛家弃小,舍生忘死,每一个人的事迹都可歌可泣。
  抗战进入最惨烈时期,前方要求伤员轻伤不下火线,采取就地治疗,只有重伤员才转送后方医院。而转院谈何容易,战火纷飞,枪林弹雨,交通不便,有些重伤员在转运途中就牺牲了。伤员最多时,也曾把一部分转到丹凤总监部兵站医院和商县第二后方医院。据亲历那段岁月的老者讲述,那段日子刻骨铭心,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誓死阻止日寇西进;后方军民齐心协力,抬担架,运军需,同样奋不顾身。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抗日第七后方医院撤走,商南高中迁入。医院在商南历时7年,救治伤病员不计其数,带动商南人民英勇抗战,配合前线部队,合力阻击日寇西进,终使其止步河南磨牛湾,未能入陕。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功不可没,商南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不朽的贡献。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的意义还在于,为商南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人才,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社会文明。
  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期间,主要任务是救治前线送来的伤病员,但也十分关心当地群众。医院曾在东岗关帝庙设有对外门诊部,给群众治病,每天就医的群众多达几十人,遇到难产的产妇也免费给予接生。商南过去很落后,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还没有西医,老百姓得病仅靠土单方、中草药治疗。医院迁来,让本地人大开了眼界,从此知道了西医西药,知道了治伤看病的机关叫医院,诊治病人的人叫医生。医院减员严重时,曾就地招人培训医生,最多的一次达20多人,如本地的殷书田、程锦藩、余克智、杨志新、阎华杰、邱庆芳、赵希龙、刘鹏飞、田永健和河南的杨全峰、李祥甫等都参加过培训学习,使商南的医疗卫生开天辟地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医院在商南还防止过一次大的瘟疫。1940年,县内流行“回归热”,传染得极快,一人得病,全家难免,死亡率很高。当年县城有1000多人,每天都有数人死亡,人心恐慌,政府束手无策。医院及时出手,经采血化验,确诊为“回归热”,采取边治边防的办法,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蒸洗被褥衣物灭虱,杜绝传染源,在很短时间里控制了疫情。因此,医院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是抗日第七后方医院在商南谱写的一曲军民鱼水之歌。
  当我手握狼毫,蘸饱墨汁时,久久不能下笔,我的心情是那样沉重,我的热血在体内澎湃。抗日第七后方医院俨然是一部书,是一段史,是一首歌,唯有用心写好它,才可告慰先烈,才对得起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我要用手中的笔努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使命,书写光荣史,厚重校园文化,激发师生继承先烈遗志,发扬抗日精神,奋发有为,让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实现强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