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第一支奔赴抗日前线的医疗救护队
高永平
文章字数:3169
  罗锦文
  吕英杰
  曹民哉
  阎玉珍
  郝兆先县长的题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8月,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于8月底9月上旬兵分两路,从韩城、潼关两地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并沿同蒲路北上,直抵晋西北的原平县反击日本侵略者。全国上下,各族人民、各人民团体、各行各业纷纷成立组织,声援抗日,支援抗日。时任西安同仁医院副院长的青年医师罗锦文和看护苏道理下班以后奔波于广仁医院、省立医院和西安培华职业学校间,积极联络,共商救国大业。
  罗锦文,男,时年23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人。他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常讲民族至上,祖国为大,要以社会利益为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一面积极组织联络,多次找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同志,陈述自己的忧患之情和抗战决心。在“八办”,罗锦文与伍云甫处长进行了多次交谈,伍处长向他介绍了延安和抗日前线的情况,罗锦文言道:“去延安,这是潮流,我们都十分向往。前方打仗这么紧,伤员那么多,我觉得那儿最需要医务人员。能直接为八路军服务,这就是我的心愿……”伍处长拍拍罗锦文的肩膀说:“你说得很对,前线需要你们,八路军盼着你们……”回到医院以后,他便积极开展救护队成员的串联和组织工作。8月以后,罗锦文又分别写信给广仁医院同学、时在洛阳白马寺一四六后方医院从医的崔海潮,陕州二十六后方医院的曹民哉、姨弟罗惠民,驻泾阳三十八军留守处医生荆璞、董志侠和时在三十八军教导团四连任文书的姨弟罗惠文等人,要求他们返回西安。罗锦文在给姨弟罗惠文的信中说:“现在,上前线到八路军中服务的时机到了。”罗惠文由三原县给罗锦文当即回信:“日本帝国主义向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我恨不得一下子飞到抗日前线……”
  崔海潮,男,时年24岁,洛南县保安街人,原西安广仁医院学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学业未竟。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和同学积极寻求抗日救国的途径,后经陕西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南洛阳白马寺一四六后方医院任职。走时,他和罗锦文相约:若要上前线,一定要通知他。收到罗锦文的信后,崔便立即弃职返回西安。据崔后来回忆,他们见面后,罗锦文对他说:“日寇已打到山西,半壁山河将要陷入敌手,国难当头,民族危机加重,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伤亡很大,急需很多医护人员去救护,我已同‘八办’取得联系,准备组织一支医疗队开赴前方……”听了罗锦文的话,他心情十分激动地说:“去抗日前线是我的夙愿。一四六医院医疗条件虽然不错,个人待遇也很优厚,但看到祖国的美好河山被敌践踏,骨肉同胞在痛苦中呻吟,我的心像刀扎一样难过,上前线我当然求之不得!”崔海潮以看望未婚妻为名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未婚妻赵玉莲一同前往。可是不管崔怎样开导,怎样讲抗日的道理,她都摆脱不了家庭的束缚。最后,崔海潮表明如不能一同前往抗日前线,婚姻关系就难以维持。赵玉莲想以爱情为纽带挽留崔和她一起在西安工作,然而,比起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兴衰,爱情就到了次而又次的位置了,强烈的民族责任心驱使他毅然离开了自己心上人,奔向抗日前线。
  洛南县保安街人吕书林,当时是西安广仁医院学生,毕业后留院工作。崔海潮约他一同来到省立医院,想动员自己的胞妹吕英杰一同参加救护队上前线,当得知妹妹早已报上名后,便问:“参加救护队上前线是很苦的,甚至还会流血牺牲,你怕不怕?”“你们不怕,难道我就怕吗?”听了妹妹坚定的话语,他十分高兴。
  省立医院的内科护士胡秀英,是西安市人,1934年考入省立医院后,在中共西安地下组织和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崔廷儒的教育培养下,思想不断进步,到前线去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决一死战,已成为她的一个愿望。所以,一经罗锦文发动,她积极响应,还联系了省立医院翟碧文等人参加了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上前线时,她仅仅只有16岁。
  1937年10月中下旬,为遮掩国民党特务的耳目,罗锦文一面坚持全天门诊,一面派苏道理先后到广仁医院、培华职校通知队员准备集中。这时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成员已基本到齐,外地工作的同志均已回到西安,共计14人,其中男青年9人,女青年5人;洛南籍8人;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6岁。
  出发前夕,罗锦文来不及和父母道别,便写信给父母,告知自己的行踪:“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队长,事已就绪,不日可将队员招齐,以备出发前方。当这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3岁童子也料得到的。”“儿已退出股东,共折一半,合洋160元,七折八扣,吃亏不小,这也是儿自愿牺牲……”言虽不多,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一个普通青年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
  1937年10月下旬,罗锦文领着苏道理、崔海潮、吕书林等两次到西安七贤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受到伍云甫处长的热情接待,伍处长传达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联名回电:“不怨苦可前来,这是十二分的欢迎。”救护队出发前,伍处长与大家见面并进行了亲切交谈,向队员们介绍了残酷的战争与艰苦的生活,他说:“前方将士多么渴望医务人员,你们去,那真是雪里送炭……”伍处长的话使这些年轻人心里热乎乎的,报效祖国的重担压在了他们的肩上,他们又兴奋,又心急,恨不得插翅膀飞向前方。罗锦文代表全体队员表示了决心:“你放心,我们宁肯战死疆场,不当逃兵,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回家园。”伍处长当时也很感慨,一边和队员一一握手道别,一边不停地点头说着:“好啊!好啊!”直送同志们到门庭。
  1937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队员们满怀抗日救亡的拳拳之心,坐上了东去的“闷罐子”火车,开赴抗日前线。
  在山西省洪洞县高公村八路军总卫生部,卫生部长姜齐贤热情地接待了罗锦文一行,并高度赞扬了救护队员的爱国行动,他说:“你们是全国第一个自愿上前线的救护队,长途跋涉,很辛苦了,好好休息几天。”救护队员参战心切,立即到附近的医院看望伤病员。罗锦文还给一个曾留学日本的住院病人梁希哲作了切除痈疮手术。嗣后,八路军总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致欢迎词说:“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的同志,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由于前线战事紧张,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不能亲自接见大家,我代表他们及八路军总部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受到人民的尊重,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学习的好榜样。”晚上,血花剧团演出了《平型关大捷》《打回老家去》等歌曲,使这些刚刚步入前线的白衣战士又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此后,总卫生部对救护队员进行分配,罗锦文和他的战友们分别在部队各医疗救护单位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罗锦文任八路军前方野战医院外科手术室医师兼医疗学教官。他不辞劳苦,常在日寇的炮火之下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战中为伤员赶做手术。后来随着战局的进展,贺龙、关向应率一二0师直属部队七一五、七一六团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晋西北仅留三五八旅,战斗日趋频繁、激烈,伤员剧增,救护工作十分紧张。由于生活困难,加上夜以继日的工作,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高烧40度不退,三五八旅政治部主任兼医院政委刘惠农劝其休息,他坚持不肯。1939年10月12日,在岚县五里岗为伤员赶做手术时,罗锦文几次昏厥,仍坚持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以身殉职,年仅25岁。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追悼大会,并将遗体安葬在岚县五里岗。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与国民党洛南县政府联系,寄回200元安家费。洛南县县长郝兆先挥笔为其题写了“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留芳”的挽联以慰英魂。全国解放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任罗锦文为革命烈士,并在其父住地洛南县古城街为烈士树碑纪念,教育后人。
  曹民哉、胡秀英、翟碧文、阎玉珍、吕英杰、罗惠文、罗惠民等救护队其他成员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