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追寻商洛抗战的遗迹”之二
抗战中的商洛支前公路建设
姚怀亮
文章字数:3502
  秦岭顶上的新旧公路,右侧为长坪公路遗迹。

  西荆公路成为湖北、河南抗日前线与后方联系和运送物资补给的主要通道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东北三省,进逼热河,觊觎华北;1932年1月28日,日寇又在上海燃起战火,企图迫使国民党政府承认他们占领我国东北的既成事实,同时还企图取得一个继续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从而使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形势岌岌可危。在此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就不得不将自己的军事战略重点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实行转移。而“开发西北,第一要务便是修路”,陕西是通往西北、西南广大纵深地区的交通枢纽,公路建设值此之际就尤显重要。
  由于国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间,陕西的公路建设迅速地由关中向陕南、陕北推进,实现了自民初以来公路建设的第一次改修建高潮,先后改建了西(安)兰(州)公路,新修了西汉(宝鸡至汉中)、汉(中)宁(强)、咸(阳)榆(林)、西(安)荆(紫关)等几条主要干线公路,以西安为中心,东西南北各路均与邻省相通,全省公路网的雏型初步显露。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陕西成为华北和中原战场的主要物资补给基地,同时又是苏联援华军用物资的中转、疏运通道,所以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除加强对旧有公路的改善养护外,还加紧修建了宝(鸡)平(凉)、长(安)益(宝鸡益门)、韩(城)宜(川)、洛(川)宜(川)等公路。这些道路的修筑,对抗战物资的集散和中转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西荆公路和汉(中)白(河)公路就是其中两条广泛联系湖北、河南抗日前线与西北战略后方,担负运送物资补给品的主要通道。
  西荆公路起自西安的灞桥豁口村,折而东南,经蓝田跨越秦岭,过商县、龙驹寨、武关、商南,进入河南省。原计划止于豫、鄂、陕交界的荆紫关,但西荆公路修至商南后,西荆公路工务处从“易修省费”方面考虑,建议放弃荆紫关一线,将道路与河南正在展筑的南(阳)荆(紫关)相衔接。最后经豫、陕双方商定,西荆、南荆两条线路均放弃荆紫关,皆合于西峡口以西的界牌村。因此,西荆公路遂改称“西界公路”。1939年12日,又奉令更名为“长坪公路”(长安——河南西坪镇)。从陕境到豫陕交界的界牌,全长263.5公里。该路是当时西安通往商洛山区的唯一一条公路,也是民国时期西安至首都南京的国道干线之一。
  修筑西荆公路最初的出发点,是将它作为国民党对一直活跃在商洛地区共产党率领的红军部队实行“军事围剿”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1934年春蒋介石就急电陕西当局修筑西安至老河口一线公路,当时因工款无着暂予搁置。同年夏蒋又再次电催,陕西省建设厅始派出以技工郭显钦为首的踏勘队对全线进行踏勘选线,同时着手筹备施工事宜。1935年4月中旬,开始修筑豁口至商县段。5月,全线开工。1936年5月全线完工,历时一年零三个月。
  依照西荆公路工务处总工程师欧阳灵当时的说法,西荆公路“为陕省东部交通一大干线,并为(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公路网干线之一。东南豫之南阳,可接至老河口以通汉口,并可与信阳与黄川、商城之公路衔接入皖”(摘自《西荆公路工程概要》,原载《道路月刊》第53卷3号,民国26年5月)。中国“东南至西北可藉此一为之贯通,关系吾国将来的军事、政治、文化者自大”(《上郡日报》社论语,民国26年)。因而公路建成之后,陕西当局十分重视,于1936年6月6日在蓝田县西门外隆重举行西荆公路通车典礼,由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亲自主持,参加典礼活动的有建设厅长雷宝华等军政要员和各界代表数十人。邵力子在典礼上发表两次讲话,特别指出“此路为本省自力所兴修,经费纯系各公务员少支薪水积成,并未增加人民负担”(摘自《西荆公路通车巡礼》。原载《道路月刊》第51卷1号,民国25年7月)。同时,邵在讲话中还要求:通车之后,(1)各县、保主任应合力保护路基;(2)沿路山林多植树木以防水患;(3)各县应以自力从速完成各县公路;(4)希望金融界扶植发展农村经济。通车典礼结束后,邵率各部门参加典礼的代表乘车视察,沿途不但各地驻军、县乡保甲人员倾巢出动,而且命令群众和学校学生齐集公路两侧迎送。原计划用两天半时间视察至界牌,但当天到龙驹寨后,彻夜小雨不住,翌日早9时许天雨始停,继续东行恐新路泥泞陷车,遂中止前进,于7日下午返抵西安。
  西荆公路穿山越岭,地形异常复杂,加之石方数量需求巨大,经过的江河为数众多,建桥需款甚巨。因工款有限,为减少石方工程和少建桥涵,选线时就尽量降低设计标准,只求勉事通车。加之,工期又紧迫仓促,工程且系包工承建,施工中修建计划多变,故路桥工程皆因陋就简,质量极差。石方路段路基狭窄,填方松软,护墙不佳;跨越溪沟之处,“十九未建桥梁”,以临时便桥或干砌过水路面维持交通,以致汽车行驶极感困难。其技术标准为:路基宽5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0米,桥梁荷载永久式为15吨,半永久式和临时式为7.5吨。
  全面抗战开始后,陕西成为联接西南、西北与华北、华中的交通枢纽,和疏运美、英、苏联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各主要干线公路上的物资运输,特别是军运任务皆十分繁忙。为了提高运输能力,适应战时需要,西荆公路曾连年进行道路改善、整治和提高。
  1938年,在豁口至蓝田间,以及商南境内铺设厚10厘米、宽3米的简易碎石路面70公里;重建桥梁14座,涵洞76道,加固桥梁35座、涵洞49道。1939年秋,洪水成灾,全线大部路基、桥涵遭遇水毁,武关河、清油河两座永久式桥梁被冲毁,经过抢修,10月底才以便道勉通。1940年,国民政府交通部下拨19.4万元,加上1938年公路建设节余款8.9万余元,共计28万余元,由西荆公路改善处主办,整修了会峪沟、棣花河两座石台木面桥,武关、清油河两座木架桥,以及过水路面4处。同年6月开工,9月竣工。
  1941年,为确保驻扎安康白河的第五战区与江北兵站统监部之间的联络,解决该战区左翼兵团物资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其时第二后方医院已由山西转移至商县四皓墓),2月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致电陕西省政府,要求对西荆公路不能畅通路段派员限期修缮,“并要求于必要地点,指挥工程队驻守,装备必要器材,随时注意修补,以利交通,免误戎机”。4月间,江北兵站统监部西安第三办事处派员沿路巡视。陕西省着即拨款5.9万余元,责成西荆公路临时工程处6月份开始择要修建桥梁5座,补修桥涵11道,并指令全部工程务于8月间完工。在此期间,从7月8日到8月23日,商洛又连降暴雨6次,公路水毁更为严重,省审计处着即核发抢修工程款19万余元,除抢修桥涵外,在商县东的沙河子改线1.9公里。11月份西北公路管理处西安办事处明令西荆公路今后改善“务使每一工程单位成为永久式,免蹈以前之复辙”,以达逐步彻底改善全线的目的。
  1942年11月4日,第五战区司令长李宗仁又专电报告蒋介石:“查鄂豫陕公路为本战区与江北统监部主要之联络线,依照拱卫行都保卫战计划一案,该路有变为本战区左翼兵团补给主线之可能,且为本战区伤病员收运战。惟陕境地段工程欠佳,每年雨季亦易被水冲断,影响军运匪浅,特电请协筹对策改善,并于必要地点指挥工程队驻守,准备必要器材,随时注意修补,以利交通,免误戎机。”李宗仁就西荆公路路况残损问题再次致电最高领袖,说明该路影响军事交通情形,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为此该年国民政府又核拨改善工程款120万元,由西荆公路临工处和改善工程处分别负责,招商承包施工,对全路重要路段进行较大改善。计改善里程碑47公里至227公里之间路基13处;新建桥梁12座,涵洞11道;加固桥梁8座、涵洞7道;护岸21处。同年10月3日陕西省政府验收时,除因工程质量不佳扣罚承包商2万余元外,道路维修实支113万余元。
  1943年西北工务局西安办事处对西荆公路全线进行巡视勘察,提出全路需要按照国道标准彻底进行改善提高,计划需款4368万元。但因国库空虚,无力全部支撑,所以交通部仅核发210万元,省拨36万元,重点改善了武关、清油河两座跨河桥梁,以及秦岭西坡里程碑52公里至61公里之间增建部分涵洞和改善部分路面。
  1944年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由河南迁驻商南后,催促陕西省政府加紧改善商县至界牌之间公路。当年交通部拨款3000万元,陕省决定将其中2000万元用于西安至商县段,其余由商县、商南两县征集民工,配合施工。此次全路共新修、改建桥梁41座,涵洞43道,块石护岸981米。
  总之,在抗战吃紧关头,为适应军运急需,西荆公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办法,边坏边修,修了又坏,坏了再修,连年反复修缮提高未有竟时,但西荆公路终“因山水险恶,路基不固,桥梁涵洞时常损坏,兼之秦岭一段坡度大多为13%,甚至15%。急转直下,如凡转坡往来之车,时常颠覆,此为最危险之一点;其次古路峪即十八盘一段,坡度过大,急弯甚剧,山洪暴发,毁路尤多,时拨民伕辄数千(修補之),此为应改道之一点。总之,商於六百里全系山路,唐人李涉诗‘乱山高下入商州’,可谓形容尽致矣”(转摘自商县籍省参议员王廷飏等九人在陕省一届五次参议会上的提案,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