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值得关注的电子产品低龄化
谭萍
文章字数:2673
  曾经,“80后”一代到初、高中的时候才能“名正言顺”地要个手机玩;现在,孩子刚刚两三岁,就接触电脑、手机、平板等一大堆电子产品……调查显示,特别是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已经越来越低龄化。对此,有家长烦恼、不赞同,也有父母表示支持。面对争论,究竟该如何处理儿童跟电子产品的关系呢?
  故事
  4岁娃天天玩iPad爸妈叫苦不迭
  “我真是后悔,不应该让他那么早就接触iPad和手机。”提起儿子迷恋上电子产品,家长张女士叫苦不迭。
  张女士的儿子嘟嘟今年4岁,在幼儿园上中班。从3岁起,嘟嘟就开始玩爸妈手机和iPad。起初张女士对时间把控较严,每天只让嘟嘟接触20分钟。可随着嘟嘟渐渐长大,加上受班里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后来每天一放学就抱着电子产品玩个不停。到了周末,嘟嘟的“玩儿瘾”更大,几乎一起床就先问“iPad在哪儿?”一整天也不怎么出门,爸爸妈妈说他也不听。
  “那段时间,几乎就是迷上了,不让玩就哭闹,一没电就催着我们赶快充电。”张女士叹了口气说,以前她觉得孩子玩玩电子产品没啥,因为有一些游戏和APP中有儿歌、故事、唐诗等,想着孩子接触下也能学点儿东西,“可后来我发现不行,几乎就是上瘾了。”
  真正促使张女士下决心不让儿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是老师的一条短信。“那天幼儿园体检,老师第二天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校讯通,说班里大部分孩子视力下降,请家长在家里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张女士说,她赶快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嘟嘟的视力,得知嘟嘟的双眼视力为0.6,比上次体检降了0.4,“虽然说孩子的视力发育还不成熟,可这降得也太多了,以后说啥也得注意了”。
  数据
  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出现低龄化倾向
  数字时代,如今跟张女士有同样苦恼的家长越来越多。
  近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涉及逾3万名儿童和家长的调研报告显示:诞生于本世纪初的“00后”一代,“数字化成长”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倾向。
  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数字素养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为了解新时代儿童对于新媒介的接触和使用状况,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开展了全国青少年宫系统儿童媒介素养状况专项调研活动,18个城市3万多名3至14岁儿童及其家长接受了问卷调研及个人访谈。
  当天发布的《互联网+时代的儿童在线风险和机遇——中国青少年宫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状况报告(2014~2015)》显示,幼儿园时期(3~6岁)的儿童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的接触率分别为91.8%、83.4%、80.6%。幼儿园孩子42.5%每天看30分钟以上的电视,89.1%在周末玩电子媒介,44.1%玩网游,4.7%有网友,21.2%用手机上微信。
  而到初中时,孩子的新媒介接触和使用技能进一步提升,拥有手机的达77.8%,拥有QQ的达91.8%,25.8%玩网游开始以大型网络游戏为主,90%加入QQ群,57.2%有网友,33.7%的有陌生网友,33.5%关注微信公众号。
  激辩
  电子产品,儿童该不该接触?
  目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状就是,娃娃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早。那么,儿童究竟该不该接触电子产品?这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论。
  反方:电子产品“伤身”娃娃最好不要玩“
  我不赞成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尤其是低年龄孩子。”家长朱女士坚决地说。
  她说,低年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频频“伤身”的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比如,武汉一名8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玩平板电脑,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外地一名2岁半的孩子过度使用iPad,结果竟发展成近500度的假性近视。“谁也不想自家孩子也成这样吧,所以我不会让孩子天天玩电子产品。”朱女士说。
  家长陈先生是一名眼科医生,他表示,电脑、手机图像快速变化,且屏幕相对较小,孩子长期专注在某个点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引起近视和弱视。此外,陈先生担心的还有网上的一些暴力游戏和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还不成熟,加上年龄小自控能力弱,一旦受不良信息影响对自身或者对别人造成伤害,这都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陈先生说。
  正方:电子产品只是工具孩子社交中不能少
  朱女士和陈先生的观点,家长冯女士并不赞同。
  “我觉得电子产品就是个工具,孩子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使用。”冯女士说,她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也是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过我给她安排的有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小时候还和她一起玩电子产品。”冯女士说,女儿现在会的唐诗、故事、英语等,不少都是通过电子产品学会的。
  家长刘先生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接触电子产品,家长也不可能完全不让孩子玩,“这也是孩子社交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和小伙伴之间有共同话题,否则孩子会被边缘化,这样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在刘先生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好奇心,如果家长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转化成叛逆,与家长对抗,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专家
  家长应注意引导,严格限制使用时间
  调研发现当今儿童在线遭遇三方面风险:不安全:包括个人隐私、网络交友、网络欺凌和诈骗等;不健康:不良信息、影响学习和视力等;不文明:网络对骂、网络传谣等,并将原因归结为大人失控、社会失范、孩子失能。
  报告建议,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全面实施儿童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从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保障儿童网络安全和提升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和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普及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共同构建健康文明的互联网社会。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说,中国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新媒介已全面深刻地影响儿童成长,加强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心理咨询师王海勇看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是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家长对此一定要严格控制。王海勇说:“孩子长期沉迷于电子产品对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孩子经常玩电子产品,时间久了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造成与现实的脱节,孩子慢慢地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孤独,难相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产品声音和图像并存,长期沉迷于此会限制孩子的思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王海勇说,童年时期的孩子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长时间坐着或躺着玩电子产品不利于身体发育,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对身高造成影响。
  王海勇建议家长们,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例如,家长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每天最多玩两三次,每次最长15分钟。另外,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玩电子产品,这样通过家长的监督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律,并且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家长还要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现实活动,多做运动,转移他们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并且,家长有必要给孩子讲解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获得理性的认识。”王海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