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家走出大厨师
文/图 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3499
  在全市技能竞赛中何子健担任首席评委
  何子健说,一个好厨师手上的功夫了得,火候把握到位,炒出的菜才能达到色香味俱全。
  何子健正在做他开发的陕西名菜“菊花豆腐汤”

  多年后,他回想起那个夜晚,只有16岁的他第一次走出商洛大山来到西安,第一个夜晚因无处投靠他在车站旁的城墙下坐了一宿,那一夜,他思绪万千,他不知自己离家是否正确,他想的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的他,40多岁,被授予第二届陕西烹饪大师的荣誉称号,在陕西的餐饮业已是赫赫有名,也曾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回到故乡的他在今年8月的全市技能竞赛中担任首席评委。再看他,一身正装,踔厉风发,毫无当年山里孩子的模样,只是那股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依旧保持。这个从商洛山中走出的农家小伙,是如何一步步步入成功的行列,看看他的故事。
  离家出走闯西安
  何子健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1970年,他出生在商州区夜村镇将军腿村,这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地方,而何子健家就是这个地方最贫困的,父亲从小是孤儿,没有一点家底,幸亏父亲做饭手艺不错,平时就靠给乡亲办红白喜事做菜挣一点收入,养活他们兄妹3个。待到16岁那年,何子健初中毕业,他实在看不惯受苦受累的父母,揣着问同学借的10元钱,离开了家乡。
  那天,他走到罗公砭附近等候长途车,在等车时,他在地上用石头写了一句:“爸,我走了,不用操心。”至今,他记得非常清楚。“要去西安的事,我没敢给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也怕他们的留恋让我不舍。”何子健说。
  身上只有10元钱的他,一路颠簸劳累,来到了西安。而西安跟他想的不一样,比他想得更漂亮,他才知道城市原来是这个模样。他先是吃了一碗面充饥,然后在车站附近转了转,等天快黑时,他才发现,口袋里的钱已所剩无几,晚上他还不知去向。顿时,忧虑充满了心头,举目无亲的他,那一夜只得露宿街头。他在车站旁的城墙下坐了一晚上,一整晚他几乎没合眼,他不知未来要怎么在这个城市打拼,他一阵担心之后又给自己打气,反反复复,就这样过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心情格外好,他告诉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要努力奋斗,在这座城市有立足之地。那天,他顺着解放路一直走,跑了七八个地方找活,因为没有手艺都被拒之门外。直到下午时,他在一家饭店应聘,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王启君,王启君是当时朱雀饭店的厨师主管,他见何子健年纪小,又是山里走出的娃,就让他在饭店试用一段时间。
  何子健很珍惜这次机会,他想努力表现,但毕竟自小生长的环境所限,饭店里最基本的一些菜他都不认识,而朱雀饭店当时已具备规模,他在餐饮部就好像一个闲人一样什么都不会。年幼的他,觉得对不起对他好的师傅,害怕给师傅丢脸,呆了几天后就离开了饭店。
  艰辛的学厨之路
  他又一次成了流落街头的人,身无分文。那天他来到一个蒸馍店,在门口徘徊之时,店主人问起他的来历,还说起店里缺人,就是辛苦一些,问他愿不愿意干,他当下点头愿意。这一干就是半年时间,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和面蒸馍,日子过得非常忙碌。
  半年之后,他也有了一点积蓄,不再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发愁。这时他想,他不可能一辈子蒸馍,他要像父亲一样做一手好菜,至少也是一门手艺。他再一次找到了王启君,拜托这个好心人给他介绍一份工作。
  如他所愿,王启君把他介绍到东八里的一家川菜馆,并嘱咐他好好学习。来到川菜馆之后,何子健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学厨之路。他开始学习杀鱼、切菜。为了练习切菜,他每天第一个到厨房,最后一个离开,等厨师下班后,他把厨房里切的不用的菜头,拿着练手,一练就是深夜,他的手也经常被切伤,到处是伤疤,至今小指头上还留有伤痕。饭店带他的师傅发现他肯学肯练,也耐心地给他教授,等到他在切菜方面掌握一定功底后,就教他练习翻炒。最开始是把抹布放在锅里炒,然后换成沙子,不断加重重量,练习臂力,还要保证物品不掉出来。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睡觉时手腕都疼得厉害,手腕因长时间用力,变得红肿。他还要练习蒸食物,他常常看着师傅把蒸笼揭开时,立即把蒸好的东西用手捏出来,似乎一点都不烫,他也试着同师傅一样,结果手被烫破了皮。师傅告诉他这没有窍门,日子久了,手就适应了。在师傅的教授下,千百次的练习之后,何子健已经称得上一个基本合格的厨师了。
  一段时间过后,他又不满于此了,他听王启君说过有一个做川菜的名厨叫蔡小明,手艺极高,只是很少收徒弟。他找到蔡师,诚恳地表达了心愿,只不过对方还是拒绝。这时的何子健意志非常坚定,他每天晚上从东八里的川菜馆小跑到端履门蔡师工作的酒店,等蔡师下班。日子久了,这一举动感动了蔡师,就收了他当徒弟。这是他学厨之路的又一次转折。
  川菜到粤菜的跨越
  何子健辞去了川菜馆的工作,跟随蔡师来到了他所在的酒店。因他之前所待的川菜馆规模小,掌握的理论知识有限,蔡师就从认识调料给他教起,还教他一些炒菜方法,等他掌握系统的理论之后,再让他实践操作,将二者结合起来。“当时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掌握的太少,厨师的学问很大。”何子健说。
  他开始研究炒菜,一个菜他能炒十几次,反复炒反复尝,观察炒出来的颜色,品尝其口感,一一对比,请师傅鉴定,做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他的川菜手艺已经得到了一个极大的提升。不仅如此,因他的厨艺好,他还积累了不少人脉。
  他渐渐发现,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一个只会川菜的厨师太有局限性,他决心学习粤菜。在他积累的人脉中,就常有人提起一个姓陈的粤菜大师,于是,他跟随陈大师学习粤菜。“川菜到粤菜的跨越,又是一个大的挑战。川菜用料粗糙,而粤菜用料讲究,还得下一番大功夫学习。”何子健说。
  学习粤菜的第一步就是熟悉粤菜的调味品和原材料,然后便要练习如何涨发一些常用的原材料,例如海参、鱿鱼之类。为了更快的提升,每逢休假,何子健就要去菜市场买一些海鲜,在家里练习涨发,一边做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记笔记。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一次不满意,他就做多次,一定要反复练到精益求精。短时间过后,凭借着刻苦努力,何子健在高端原料使用和涨发工艺方面非常精通。
  带领家乡人迈向致富路
  1995年,因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菜品方面的深入研究,何子健在业内已是小有名气。一个好的机会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中港合资企业喜相逢大酒店将他聘为行政总厨,全面负责厨房内部管理,菜品研究、推广,菜品结构的组合以及成本控制。在此工作期间,经酒店介绍,他拜了香港十大名师之一的樊沛成为师,继续提高自己的粤菜水平和管理水平。
  何子健回忆起,也就是这个时候,他才真正进入到烹饪和厨房管理的核心,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的厨房管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与厨房管理理念:“厨艺要精,厨政要严,厨务要细。”真正的陕西名师之路也从此起航。
  渐渐地,何子健在老家也出名了,这个刚开始出门带了10元钱的小伙,在省城混出了名堂,家乡人纷纷以他为荣。他也并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回到乡村,找到几个贫困的青年,把他们带到西安与自己一起奋斗。一晃几年过去了,他从老家带出去学习厨艺的青年已有20多个,而这些青年已从当初的一无所知,蜕变为真正的大厨,有的在厨师界也小有名气。其中有一个叫李波的青年,跟随何子健学厨几年后,在陕西宾馆开业时被聘为中厨房厨师长,李建现在也已是西安某知名酒店厨师长,年薪能拿到10万元以上。
  回商服务家乡人
  在喜相逢酒店工作几年后,他认识了很多业内名人,其中有中华厨神刘凤凯,中国烹饪形象大师樊建国等,他常常与他们切磋交流厨艺。在交流期间,他也更加明白了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的他,除了研究烹饪文化外,渐渐涉足书法和绘画行业,与一些书法、绘画方面的专业人士交流。他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烹饪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一盘菜,而是色香味形与国学文化的一种完美结合。特别是在研究出一道新菜时,他不仅要保证菜品的色香味形,还要在取菜名上狠下功夫,将菜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一道菜才会有生命力。”何子健如是说。他研究的新菜“菊花豆腐”荣获了陕西名菜的称号,这道菜也正是融入了这个理念。
  去年,成功的何子健放弃了很多知名酒店的邀请,他毅然返回了家乡,他要在商洛这片土地上为家乡人民研究出符合口味的精美菜品,他要让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吃到自己开发的菜品。现如今,何子健在锦都酒店担任出品总监,用自己所学不断挖掘带有家乡特色的菜品。目前他正在致力于研究闯王寨系列菜品,他要将这些特色菜品推出商洛,推向陕西乃至全国。也正是因为他这种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功底,今年,何子健被市人社局聘请为中式烹调技能鉴定首席评委。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起何子健,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陕西烹饪大师,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面前的何子健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没什么,我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