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艺坛“怪才”崔学民
记者 余婷
文章字数:3094
崔学民(左)主持陕西省文艺界走进农村大型采风活动时,邀请曲艺家王木椟现场表演。
2008年, 崔学民(左)主持商州区组织的集体婚礼。

  在商洛文艺界,有一位能书会画、能弹会唱、能说会道几乎无所不会的奇人,被同行们冠以“怪才”“全才”的称号。他就是商洛市老年大学校长、书画家崔学民。
  幼时爱好广泛
  今年54岁的崔学民,是洛南县柏峪寺镇人,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是十里八乡的名人了。他从小爱好广泛,除了喜欢读书外,还喜欢画画、写字、听戏、唱曲。几十年如一日,这些爱好支撑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在艺术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前行,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
  小时候,崔学民和书画家李志全是邻居,一次偶然遇见李志全在河边画速写,不知不觉中就被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欣赏了整整一个下午。自此以后,他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去看李志全画画,回到家后,四处寻找连环画、小人书等学着画,想到什么东西,就跑去照着模样画。“除了用工,还善于观察、用心思考。风中的树、枝头的鸟、路边的花,从它们的形状、神态到一举一动都能入脑入心。”他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小学开了写毛笔字的课程,班里许多同学都把写字当成完成任务,而我是打心里喜欢写毛笔字。”他喜欢临帖,但当时的农村非常落后,物资匮乏,吃穿都是问题,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自己买字帖,他听说谁家有字帖就去借,有时上门好几次才能借到。农村娃放学回家后都要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天留给他练字的时间并不多,但他的毛笔字进步很快。临近过年时,乡亲们都找他写对联,经常写到半夜。
  崔学民在柏峪寺中学上学时,正赶上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老师见他的毛笔字非常出众,让他负责写大字报,当时学校的院墙上贴满了他书写的大字报。毛主席去世后,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柏峪寺公社召开追悼会,他为追悼会撰写了挽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商洛农村,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是表演戏曲,几乎每个村子都建有专门的戏台、戏楼,隔三差五就有表演。爱热闹的崔学民一有时间就赶场子似地到各村去听戏,“我小时候记性特别好,不管什么戏,我听一遍就能背出戏词。”崔学民说,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小时候听过的戏曲,到现在有些唱词依然记得很清楚。
  为了帮年迈的母亲挣工分,崔学民参加公社春节演出的排练,每晚挣8个工分。
  笔耕不辍勤练习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崔学民从小才思敏捷,兴趣广泛,与方仲永不同的是,无论书法、绘画还是曲艺,他都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学不懈。
  崔学民并非科班出身,而是毕业于农业院校。在杨凌上学那会,他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思想眼界也开阔了。“学校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经常搞些书法展、画展,还有文艺汇演。”在校期间,他是活跃分子,各类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学校的资源很丰富,字帖、画册、各类书籍满足了他求知的渴望,老师更是把乐器室交给他管理,他暗暗窃喜。
  “我们学校有位老师,书法写的特别好,听说有个日本人前来求了一幅字,跪在地上与作品拍照留念,我当时特别崇拜这位老师。”这位老师并没有给他代课,他认识这位老师后,就拿着自己写的字请老师指点。老师看了他的字后非常欣喜,经常指点他,还主动与他探讨。有了老师的指点,崔学民的书法进步很快。
  那个时候,为了练好基本功,他专攻工笔画。“虽说书画不分家,要完成一幅作品,画比字要费事的多。”完成一幅画,经常需要十天半月,很多时候他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画画,实在累的不行了,就看看画册、练一会字调节一下。“休息不光指睡觉,换件事情调节一下也是休息。”崔学民诙谐地说。那个时候名人字画还不贵,西安许多酒店都挂名人字画,他经常专门跑到酒店去欣赏名人字画,回去后思量好几天。
  学校的乐器室里有很多乐器,不少都是他以前没有摸过的,样样都让他爱不释手。他开始学习写曲词,小时候记的戏词对他帮助很大,每次写词都是一气呵成。学校组织文艺演出,编排的相声、快板等节目都让他写词,他自编自演的节目引得同学们连连喝彩。“能写能演,让我在学校出尽了风头。”崔学民笑着说。
  “刚参加工作时,领的工资很少,但在买字帖、画册上我很舍得花钱。”在石坡农技站工作的5年间,他除了工作就是练字、画画,一提笔就写到第二天天亮。当时年轻,总是不知道疲倦,第二天工作依然精神抖擞。“单位里许多同事对我白天黑夜的埋头练字、画画很不理解,有些人还觉得我不务正业,现在想想也许是他们不爱好艺术,就无法理解一个人对艺术的狂热。”有一次他画狗,认认真真地造型、勾线、着色,完成后越看越觉得不满意,就带着笔和纸到石坡街上寻狗。在街上转悠了一会,他看见一只大黑狗一边嗅着气味一边往前走,就轻轻地跟在后边,一边观察它的表情、神态,一边迅速用笔在纸上画起来。周围人的好奇和诧异他全然不觉,直到返回时有人打趣,他才意识到。
  厚积薄发的多面手
  现在的崔学民,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学民吾友,才高八斗,画猫像猫,画狗像狗,既能画猪,还会画虎,吾尝观之,顿生嫉妒,嫉妒者,不爬会走。”著名书画家李志贤曾在笔下这样称赞他。
  中国人讲究对称、开合,在国画上也是如此,有对称,有开合,才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画画上,崔学民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近浓远淡,虚实结合,追求立意高、造型准、笔墨恰到好处。他早先研习宋元明清山水画技法,后学习刘奎龄的画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画作以动物画为主。有人善画马,有人善画牛,而他除了擅长十二生肖外,猫、狼、驴皆擅长。他的动物画多以扇面小品示人,每幅作品上都有题诗,由此也可见他在书法、诗词上的造诣。
  “画马的自始至终都学徐悲鸿,会形成人家的固定模式,即使画得再好,最多别人只会说你是第二个徐悲鸿。”崔学民说,“大家曾说学我者死,一味地沿袭古人,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东西。”因此,他以自然生活为蓝本,善于观察,经常记录动物的各种形态,用心琢磨,以便创作之需。“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他之所以选择以动物为主,其一,在国画中动物比较难画,他认为把难画的画好了,易画的也就能画好了;其二,一幅动物画中不单纯是动物,还包含了山水、花鸟等。
  书画同源,书画相通。崔学民从传统的唐楷入手,练就了深厚的功底,又潜心研习欧体、柳体、赵体、颜体、魏碑,从中汲取养分。师从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他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他的书法以行书为主,透射出扎实的功底和字体的隽美,犹如行云流水,造型美观,苍劲有力,收放自如。
  1982年,崔学民在陕西省首届书画展上获得一等奖,随即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在全国性展览中斩获大奖20余次,代表作品有《丹江百里图》《万马奔腾图》《百驴图》《百虎图》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曲艺上,崔学民算得上是我市艺坛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词曲、快板,撰写的主持词常常被搬上舞台,他本人也多次走上舞台,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临场自编自演,语言诙谐幽默、调皮搞笑、琅琅上口,总能带给人欢声笑语。“曲艺创作大同小异,因时代不同,现代戏用词与以前不同。”崔学民说,曲艺都讲究韵脚、对仗,自己上初中时老师才教汉语拼音,到现在他都没有把拼音搞懂,但是多年来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一出口就能让语句押韵、上下对仗。他参加的表演或主持,基本上提前不写词,都是临场发挥。
  崔学民创作戏剧、曲艺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有《崔学民戏剧曲艺集》,戏曲快板《一路阳光一路歌》演出百余场次,群众百看不厌,快板《为建设祖国立新功》《盼》、戏曲小品《欢天喜地老来乐》先后荣获陕西省文艺汇演金奖,他组织的市老年艺术团在省老干局离退休干部才艺展示中连续6年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