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乡村挂面
文/图 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李顺达
文章字数:1063
  晾晒挂面
  包装

  每到冬春季节,山阳县中村镇一带家家户户做挂面,这里也以生产挂面出名,出产的挂面细如发丝、清如白玉、劲道爽滑,是面食中的精品。以前农户做挂面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温饱。近年来,山阳县一些挂面老匠人在传承原始的挂面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挂面做成了艺术,做成了文化,使这里的挂面产业老树开新花,成为乡亲们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山阳手工挂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特面食品,也是商洛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主产地在中村银花一带,银花河水滋养了祖祖辈辈农耕的乡民,也滋养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尽管做挂面是个苦活,要起早贪黑的,而且做工复杂,有一定的季节性,但是在中村,还是有很多家庭把它当做致富的产业来做,他们生产的挂面,被一些公司或者商户收购包装,销售到省内外。在中村,挂面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仪文化。相亲吃挂面,正月拜年送挂面,给老人祝寿、看望月子中的妇女也少不了挂面。不光是因为挂面容易消化,还有保健养生的功效,更重要的是人们还希望挂面能够挂牢亲情、友情,寄予着浓浓的祝福和祈愿。
  据史料记载:挂面始创于我国东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普遍喜欢的主食品之一。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了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帅兵整日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一日,行至秦岭南麓,此乃山之阳,日照充足。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细如发丝的面条,胃口大开,便令其煮食。老汉将面迅速煮熟并浇以农家酸菜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只觉酸香扑鼻,美味无比。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挂面,因面型“长瘦”,故称“长寿面”。秦始皇闻后大喜,重赏老汉。从此,地方官吏就将手工挂面连年进贡朝廷,被列为皇家珍品。农村包产到户,粮食生产大幅提高,挂面生产蓬勃发展,而且质量越来越好,挂面的品种也名目繁多,包装美观,携带方便。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小型作坊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大型工厂替代了小型作坊,产量、品种、质量、口感均胜过小作坊。
  在中村,80后女孩喻琰在传承老工艺的同时,也不断创新。一架面从最初的面粉到成型,需要20多道工序,做好的面有粗有细。按照过去的老传统,人们只将细面保留,粗面和面头就成了巨大的浪费。经过调研,喻琰发现其实很多人还爱吃面头和粗面。于是,喻琰根据面的粗细包装成“银丝面、龙须面、臊子面、棍棍面”等不同产品,将面头包装后取名“面戒指”,没想到广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喻琰和研发人员还不断摸索,在面粉里加入螺旋藻、火焰菜、土豆、香菇等,做出的面也变成五颜六色,即好看又有营养,即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又满足了人们对不同营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