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书的味道
闫建卓
文章字数:1690
  正月初五,和煦的阳光照进我的书房,我站在书柜前,浏览着我的藏书。
  我看到一本黄色封面的《曾国藩治家全书》,这是岳麓书社1996年7月出版发行的。主要收集其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儿子的书信。以前我读曾国藩的家书,最佩服的是他对后辈的态度,比如家教五个字:书蔬鱼猪竹。他怕孩子们睡懒觉,要求赶紧起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种竹子。还写信告诉他弟弟:我将来绝不给子女留钱,做官的人给子女留钱“可羞可恨”。无独有偶,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墙壁上赫然写着他的教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两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又拿起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1998年10月第五版的《傅雷家书》,在封底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编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家书,是人生旅程的镜鉴。贯穿在傅雷家书中的全部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另一个书柜前,抽出[英]查斯特菲尔德爵士著,由刘树林、崔黎丽翻译,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一生的忠告》,这本书是一位外交家爸爸给孩子的信,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充满人间亲情和智慧的人际关系与礼仪经典。此书问世后,曾被一些保守的人士指责为“马屁经”。但实际上,您在通读全书后将会发现,它倾注了人间亲情和人类智慧,是一部如何获得他人信任,如何取得成功的经典之作。我翻到最后一篇《给一心谋求成就的你》,词句铅字间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站在书柜前,已几个小时,感觉有点累了。我想起诸葛亮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康熙年间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张英,祖居安徽桐城,家人与邻居因通道发生纠纷,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请求出面干涉此事。而张英认为应该谦让邻里,写了这封回信,遂成就了“六尺巷”这个千古美谈。
  家书,虽然只是一个信封,几张信笺,但传承的却是家国情怀和家风传统。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儿子岸英的信中说:“你现在怎么样?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和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在给夫人杨开慧之兄杨开智信中写到:“希望你在湘等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朴实无华的语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不光是平安的象征,是亲人间的思想交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历史传承,是家训、家风形成的始作俑者。
  记得1982年8月,我刚到乡镇参加工作,父亲从县城给我寄来了一封信,教育我勤俭节约,团结同志,认真工作。后来,我给在宁夏工作的妻子写过数十封信,每次也就是问候一下,谈谈工作情况,倾诉思念之情。八七年,妻子调回商州工作。我再也没有写过信,也没有收到过来信。现在亲属之间交流,只是电话上说说,有时发个短信,有时来个电子邮件,但那都是敲出来的文字,哪里还有家书的味道。是啊,家书承载着的人生,哪里是须臾不离身的手机、电脑所能替代的啊!
  手机响了,拿起一看,是在陕西幼儿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正在三亚过春节的女儿的电话,她给我说了在三亚如何热闹,天气多么好之类的话。我接着说:“妞子,以后每个月咱俩互写一封信咋样?”,“行呀,老爸,我回西安买些竖格纸,用毛笔写行不?”我笑着说:“好呀,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