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实现精准脱贫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藩篱
程明 任肖赟
文章字数:1407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宣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群众在今后一个阶段所有工作中的重头戏。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神脱贫的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思想,即下功夫搞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有一篇他在1989年写的题为《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扶贫需要精神力量,扶贫也造就精神力量”,“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所谓的扶贫就是我们带着贫困户脱贫,我们以为靠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就能实现脱贫目标,主观上强化了扶贫人的责任,而没有充分发挥贫困户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思想观念上陷入了误区。
    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人还是秉持“等、靠、要”的思想,总指望政府能够给予救济和扶持。这是一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主要表现在习惯沿袭现有的习俗,对生活的要求比较低,缺乏长远眼光,满足于享受自给自足式的生活方式;只看到贫穷落后的现状,却看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不希望有所改变,只好“听天由命”,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想求发展但又怕担风险,常常左右观望,疑虑重重。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观念贫困,一时贫困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丢掉贫困的观念,努力地去改变这种贫困的状况,这样才能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必须摈弃“贫困的观念”,克服“观念上的贫困”。记得柏萨罗对海菲说:孩子,不要把财富当成你一生的目标,你的话很动听,但那还不够,真正的富有是精神上的,不是钱包里的。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如果精神上也陷入“贫困的陷阱”,那将注定永远的贫困。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只有在思想上摆脱了落后思想的束缚,才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动力。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作为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役来打,用钱扶贫不如用智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我们逃离一些思想束缚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更快地走出一个无知的牢笼,并且重新进入另一个美丽的世界,重新找到活着的意义,只有找到活着的意义,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完成脱贫任务更是一场艰巨的战斗。当下,冲锋号也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签订,作战图也已经挂好,要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只要干群一心,甩开膀子,大干苦干,如期完成脱贫的目标任务能够实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贫困”。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贫困户才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只有让贫困户自觉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户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才能够保证脱贫后不再返贫。我们应该达成共识,即只有将产业与贫困户深度融合,将贫困户牢牢地吸引在产业链上,才能保证扶贫效果不出现回潮和反弹,才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