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邵雍卜居天柱山考证
赵遵礼
文章字数:2604
  商州旧志中有不少值得发掘研究的问题,“邵雍卜居天柱山”即是一例。几部旧商志均说邵雍卜居(用占卜的方法选择居地)于天柱山8年。
  邵雍,即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的作者,他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012年1月21日),卒于神宗熙宁十年七月五日(公元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宋代理学家,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共载于《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据《邵雍传》载:“其先范阳人,父古(邵雍父名)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晚年定居洛阳。笔者注)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以上所引《宋史》本传所记邵雍游学游道的地域,虽未提及商州,但有“涉淮汉”一语。汉即汉江,丹江乃汉江的支流,乳水(南秦河)乃丹江的支流。1665年成书的《康熙续修商志》说“天柱山,南五里。邵康节最爱此山,因乔寓卜居于此”,“卜居八年”。1744年乾隆年间编纂的《直隶商州总志》说“天柱山,在州南五里。宋邵雍最爱此山,因卜居于此”。民国《续修商县志稿》也言其“结庐天柱山”。可见方志与正史所记其宏观地理位置是吻合的,天柱山与本传是可以对接的,它就在汉江之滨。
  至于天柱山的具体位置,《康熙续修商志》《直隶商州总志》均说“天柱山,南五里”(“南”是说在商州城南)。民国《续修商县志稿》更具体为“天柱山,自流岭分支北迤至杨峪河口名柏朵山。折而东迤至四合村之南为天柱山。”意为天柱山是流岭在南秦川的一个分支,即四合村背依的那座山峦。四合村即今杨峪河镇东陲第一村。据《杨峪河》志载,四合村“原为全学底村”,后全姓人迁走,清时赵、崔、罗、苏四姓来居,遂名四合村。今天村人名其背依的那座山峦曰“粉子疙瘩”,粉子疙瘩上已了无邵雍“结庐”的痕迹。想来,宋至今虽已逾2000多年,但民国志稿史料的下限是止于1943年,可见天柱山古称之消失年代并不遥远,只是近几十年中才失传的。
  邵雍为何会寄居天柱山呢?旧志均说“邵雍最爱此山”“爱天柱之胜”“爱南秦川风土”。这就是其驻足天柱山的主要原因。须知昔时的南秦川是商州的“小江南”,于是它才有魅力牵留住了邵雍西行的脚步。邵雍有诗《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5首,末两首明言决意终老于天柱山。其诗云:“一簇烟岚锁乱云,孤高天柱好栖真。从今便作西归计,免向人间更问津。”“无成麋鹿久同群,占籍恩深荷使君。万古千秋名与姓,得随天柱数峰存。”(诗中的“西归”是死亡的讳语)邵雍热爱南秦风物,他的《和商洛章子厚长官早梅》诗说“梅覆春溪水绕山,梅花烂漫水潺湲。南秦地暖开仍早,比至春初已数番。”甚至晚年还念念不忘南秦川,还想故地重游,并赋诗曰:“忽忆南秦为客日,洛阳东望隔秦川。云山去此二千里,岁月于今十九年。柳色得非新婀娜,江声应是旧潺湲。衰躯设使能重往,畴昔情怀奈杳然。”(见邵雍《为客吟(之一)》)又,宋时南秦川风景之优美,贬居商州的王禹偁(大邵雍58岁)有一首名为《春游南静川》的诗还可作佐证。其诗云:“南过高车岭,川原似掌平。峰峦开画障,畎亩列棋枰。帝女柔桑绿,王孙野莫生。提壶催我醉,戴胜劝人耕。商岭堪携妓,丹河好濯缨。盖圆松影密,鞭乱竹根狞。勃勃畲田气,磷磷水磑声。野桃谁是主,山鸟不知名。欲舞宁无蝶,思歌亦有莺。官闲春日永,担酒此中行。”(诗中的“南静川”即今之南秦川,“提壶”“戴胜”是两种鸟名)这应当是宋时南秦川景色的真实记录。作为贬官,心情本是郁闷的,但在王禹偁的笔下却有如此生动逼真、优美如画、垂涎欲滴的描绘,足见当时南秦川景色迷人魅力之大。
  邵雍寄居天柱山的具体年份虽然旧志未详,但几部旧志均说邵雍“与州守宋郎中友善”,往来密切,又说曾与州守宋郎中、商洛令章惇在凤凰塬议牡丹,三人又多次以诗作相唱和。宋郎中(郎中是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即宋敏修,宋绶之子、宋敏求之弟,庆历三年(1043)进士。与宋敏求哥俩交好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送宋郎中知商州》(“商於六百里”)的诗(见《梅尧臣诗集》),据《梅尧臣年谱》所记此诗写于嘉祐四年(1059),是宋敏修赴任商州知州时梅尧臣的送别诗。章惇则凿凿可考,字子厚,是公元1035-1105年人,曾拜宋相,嘉祐二年(1057年)22岁进士及第不久即任商洛县令。宋敏修、章惇二人在商任职的时间即可将邵雍寄居天柱山的时间锁定。可见邵雍寄居天柱山的时间在1059年(47岁)左右。又据邵雍本人的忆南秦川《为客吟(之一)》诗句“岁月于今十九年”逆向推算,假若此诗写于邵雍卒前一年的66岁时,那么他在南秦川的起始时间即是他47岁(1059年)时,恰好与梅尧臣送行、宋敏修到职的时间相合。由此可知,邵雍在天柱山寄居的时间段在1059-1067年即他47-55岁时左右,之后离商州还洛阳。
  邵雍寄居天柱山的高踪,几部旧志所记其在此期间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与商守宋郎中、商洛令章惇一起赏议牡丹、赏月、赏雪等,反映在邵雍的诗歌唱和中的计有《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五首》《和商守雪霁对月》《和商洛章子厚长官早梅》7首,其它诗作迄今仅知有《辨熊耳》《题四皓庙四首》《商山旅中作》6首。这13首诗均已载入已出版的几部旧商志中。此外,笔者走马观花地浏览了《全宋诗》所选邵雍的1000多首诗,发现其中具有明显商州标志的还有《为客吟(之一)》《泉布吟》《商山道中作》《商君吟》《寄商守宋郎中》《和商守新岁》《代书寄商洛令陈成伯》《和商守雪霁登楼》《和商守雪残登楼》《和商守西楼台雪霁》《和商守宋郎中早梅》《和商守登楼看雪》,以及同名的另三首《谢商守宋郎中寄到天柱山户帖仍依元韵》、另三首《和商洛章子厚长官早梅》、另一首《和商守雪霁对月》,共19首之多。据说邵雍一生作诗5000多首,他在《失诗吟》中说“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前后落人间,三千有余首”,可见邵雍在商的诗作绝非以上32首而已。我们所知的这32首只是他在商诗歌作品的一鳞一爪罢了。
  由以上的考证,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的结论:邵雍确实在公元1059-1067年即他47-55岁左右时曾在商州南秦川四合村背依的天柱山(今曰粉子疙瘩)寄居8年,留下诗作目前已知的有32首。
  邵雍一生隐居不仕,曾两次被荐举,均托病不出。当时学者“谓雍有玩世之意”,“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皆宋史本传语)。他在天柱山隐居8年之久,其高踪芳迹自然不少,但迟至今天,其逸闻轶事却鲜有人知,实须进一步挖掘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