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歌舞飞扬王海琴
朱金华
文章字数:1259
 
  王海琴祖籍戏曲之乡河南省南阳市,那里艺人杂耍遍地开花,幼小的王海琴曾目睹戏曲舞台的热闹场景,观看过街头巷尾杂耍班的精彩演出。眨眼间,到了上学的年龄,一进校门就有老师拉着她的羊角小辫喊叫“这是谁家的女娇娃”。小海琴对歌舞的领悟令老师刮目相看,每逢文艺演出,老师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她。
  高中毕业,王海琴下乡插队,原本想升入艺术院校就读的求学路就这样中断了,她难过了好一阵子。经过一段痛苦的思索,她发现无论什么时代,不管社会怎样变革,艺术都是不可磨灭的,自己又那么喜欢音乐,于是断然决定,去一所无人愿意呆的乡村小学带音乐课,用嘹亮的歌声和轻盈的舞步为学校带来了无限生机。教学之余,她组织的知识青年文艺宣传队曾进县城作汇报演出,初现舞蹈编排能力。
  1980年,王海琴返城后调入文化馆讲故事,对知识的渴望使她不断给自己施压,边工作边刻苦自学,用5年时间主攻民舞,通读《中国舞蹈史》《艺术概论》《邓肯自传》等艺术专著,并多次参加陕西省群艺馆举办的舞蹈培训班。同时,从广袤的民间沃土中汲取营养,手攥一部小型收录机,徒步翻山越岭,走遍全县乡村沟岔,将搜集到的民歌、民舞、民乐认真研究整理,汇聚成册,其中9首商南民歌被《中国民歌·陕西卷》收录,舞蹈《鸳鸯与海蚌》被《中国民族民舞集成·陕西卷》收录。1981年和1988年,她先后两次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6年,濒临倒闭的商南县剧团为了在文化市场中站稳脚跟,筹建丹江歌舞团,经多方考察,把王海琴借调过去做编导和节目主持人,从此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王海琴,为使歌舞团充满活力,奔波于全国各地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同行说,王海琴是个天才的舞者,跳起舞来,长袖一甩,就是一片云彩;脚尖轻点,点出一座江山。王海琴却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舞蹈是一种无言的艺术,所表达的情感要被观众所理解所接受,必须经过一个从无言到言语的升华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完成不只是技巧和造型所能达到的。因此,她跳起舞来,绝不机械地进行一系列动作的串编和组合,而是用心用情,用整个生命与观众交流。每当音乐响起,她便进入忘我境界,手随心动、眼随手移、心随情转,“一腔喜悦,一弯愁眉”被她毫无做作地抛洒出来……
  1998年,国家二级企业、河南宛西制药厂20年厂庆时,邀请王海琴去做节目编导和主持。王海琴不辱使命,所编导的文艺节目和主持赢得各地客商一致好评。2003年,宛西制药厂25年厂庆,又把一副重担交给王海琴,她不光演出、主持,还担当宛西制药厂文艺队顾问。面对队员,她动情地说:“河南是我的生身母亲,陕西是我的乳娘,我愿和我一样热爱艺术的人们,真诚地携起手来,构筑一座共同发展的艺术桥梁。”
  熟悉她的人都说,王海琴一路穿着“红舞鞋”走来,但她没有守着自己的“红舞鞋”独善其身,而是把艺术事业传播给千家万户。她从做节目主持人起步,集主持、舞蹈、演唱、导演于一身,本来有很多机遇发展自己,都被她婉拒了,因为她爱商南的山水,爱抚育她成长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她相继成立了老年舞蹈队、青年舞蹈队,为商南文艺舞台培养了众多艺术骨干,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