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北阳山里的绿衣信使
辛恒卫
文章字数:1584
    在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至关坪河北阳山里凹凸不平的泥泞小路上,经常有一位骑着摩托车的邮递员,他叫黄志银,是镇安县邮政局西口支局的一名乡邮投递员。自1991年应聘到这个岗位,黄志银已经工作了24个春秋。24年来,邮包由网点自取变成送件上门,报纸、杂志由送到村委会、学校、厂矿各点变成送到每家每户,乡邮路由几十华里变成了几十公里,工作量成倍地往上翻,可他没有叫声苦,说声累,没有超过一天假,没有脱过一天班,风里来雨里去,朝出暮归,尽心尽责地做好报刊邮件投递工作,被乡亲们亲昵地称为“北阳山里的绿衣信使”
    执著的乡邮员
    黄志银所在的镇安县邮政局西口支局担负着13个行政村、3500多户、1.7万多人的投递服务工作。投递区四面环山,人口居住分散,邮路所经过的地方不是翻山就是涉水。路上的黄泥粘性强,一下雨泥泞不堪,黄志银就在车把上挂着一个小铁钩,专门用来掏泥巴用。
    2008年7月,从西口回族镇进入关坪河东甘沟段的公路被淹,桥梁被毁。望着中断的邮路和积压的邮件、报刊、信件,老黄心急如火,主动向支局长请战。当他像泥人一样走进东甘沟村时,村干部和学校老师都惊呆了:“我们出去都困难,你是怎么进来的呢?”老黄嘿嘿地笑了笑,说:“我扛着邮件涉水过来的。”
    2009年秋末,由于东甘沟村一座大桥改修,从西口回族镇通往关坪河四个村的公路被阻断。当地的村干部和学校老师建议他把报刊、邮件投递到东甘沟附近的一个指定地点,由用户们自己去取。老黄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关心。他骑着摩托车把邮件送到河对面,挑着邮件过河,骑着自行车继续投递。黄志银就是这样坚持了五个月,把邮件送到了每位用户的手中。
    “风风雨雨几多春,朝出晨曦夜归灯。乐此生涯便觉暖,串门走户踏泥泞。”这是一位70多岁老人对他的赠诗,这首诗正是对黄志银25年来乡邮投递工作的生动描述。
    知识的传播者
    发行报刊是投递员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黄志银刚接手时,该班的报刊流转额只有5400元,加上后来增加的一个班,也才9100多元。如何把报刊发行工作做好、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是一直萦绕在老黄心头的一件大事。于是,每年到了报刊发行季节,他将有关科技兴农、水产养殖等方面的报刊,制作成简明目录,深入到田间地头宣传。
    2010年8月,岭沟村的养鱼专业户汪涛的鱼塘“翻塘”,损失4万多元,这件事被出班投递的黄志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第二天,他就拿着《科学养鱼》和《渔业致富》两本刊物来到了汪涛的鱼棚里,汪涛读了几页,感到很实用,当即要求老黄一期不漏地给他订上。这几年汪涛照着《科学养鱼》上说的去做,一点意外也没有出。他逢人就说:“我这鱼塘每年收入都在五六万元,全靠老黄送来的致富经啊!”
    用户的贴心人
    对邮路上乡亲们的事,黄志银总是尽心尽力地去办好。西庄村70多岁的退休干部田生明家的儿女们在外地工作,老夫妻俩腿脚不便,黄志银就义务为老人在镇上领工资多年,还经常为老人买水果、买菜、买药等。
    乡邮员经常会碰到地址不详的邮件,按规定一两次投不出去的可作批退处理。可多年来黄志银没有批退过一封信件。2007年9月,收到两份宝石村的大专院校入学通知书,可收件人举家出门打工。黄志银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收件人的联系地址,收件人接到黄志银的电话后激动不已。
    2008年以来,邮政部门开展了服务“三农”的农资配送业务。黄志银经常天还没有亮就带着农资产品走村串户,宣传优质农产品的效用,并在投递区内联系了4家农资配送连锁店,按时送货上门,当地百姓尝到了优质服务的甜头。
    2012年1月,老天持续降雪,乡邮投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黄志银带着干粮、扛着邮件,顶着大雪,天刚亮就奔走在邮路上。当地百姓让他过几天天晴好了再送,他却坚持每天必到。在这风雪交加的一个月里,也不知道他摔了多少次跤。
    “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愿意干乡邮工作一辈子。”听到用户的赞誉好评后,黄志银觉得身上的压力更重,年已五旬的他一刻也没有停歇,继续用他的信念、执着和热情,履行着一个绿衣使者服务“三农”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