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迁不走的劳务市场说起
秦雪
文章字数:1150
    在陕南某县县城繁华的十字路口,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已经存续20多年。每天清早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当然,在方便城区劳务供需的情况下,影响交通和城市管理自不言喻。今年年初,县上为了改善市容市貌,规范劳务市场,决定把该劳务市场迁至百米开外的另一路段,用以缓解拥堵的城市交通状况。按说,应该是一件实事好事。
    新的劳务市场避开十字路口的临街路段,租用了2间门面房,里面安装了空调,购置了桌椅,还有饮水机、一次性纸杯等等,另外还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可以说服务到家了。通过反复做工作,政府还栽了醒目的迁址公告牌,以示取缔马路劳务市场。但是,事与愿违,这样的贴心服务揽工人员不买账,大半年过去了,他们依旧“占据”着交通人行要道,依旧是每天到这里,或席地而坐,或来回转悠,乐此不疲地经营着他们一天的“收获”。迁址一事无疾而终。
    回过头来想想,猛的一看是这帮揽工者“不识好歹”,热脸贴到冷屁股。但仔细想,还是从这个简单的迁址事情看到了政府转变职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话题。
    首先,决策缺乏民意。这些揽工者是你决策的对象,他们的配合程度是你决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不难想象,这些揽工者是来自县城周围的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冒着勇气、凭着运气走出家门,是一个凭自己苦力赚钱养家的特殊人群,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路,最幸福的时刻是打工后能拿到应得的工钱,而绝不是待在凉房里享受服务。
    其次,需要转变观念。主管部门要先听他们怎么说,再考虑我们这么做,转变角色观念,设身处地为揽工者考虑。他们有的是力气和手艺,凭的是厚道和朴实,但缺少的是较为全面准确的劳务信息,缺乏的是权益保障,凭运气找活路是最大的特点。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决策服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况且他们靠自己获得的信息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十几万人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主管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揽工者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平台解决供需矛盾,围绕需求导向做工作,把工作平台变成服务平台,这样服务的空间很大。
    三是用好市场原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存在了几十年的劳务市场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不能说取缔就取缔,应该立足于供需双方都已经认可的市场解决问题。既然政府花钱租房雇人在其他地方建市场,为何不把靠近劳务市场的门面房转租建市场,实现新的决策与传统习惯平稳对接。也可以倡导他们建立务工协会,实现民主管理,通过因势利导,慢慢让他们接受管理,改变粗放散养的劳务模式时日不会很远。
    在转变职能的大背景下,政府要简政放权,用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好和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有效发挥两者的功能,促进市场运行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样的话,迁移劳务市场将不是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