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永远的怀念
——追记百岁老红军、原商洛地委副书记胡怡德
文章字数:3981

  本报记者 王尚锋 李亮
  “挥泪忆深情,痛心伤永逝”。9月25日上午,西安市殡仪馆胡怡德同志灵堂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参加告别仪式的同志一一缓步来到胡怡德同志遗体前,默哀鞠躬,作最后送别。胡怡德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挽联上写的“永不忘记,永远怀念……”是对胡怡德同志一生革命生涯的生动写照。
  老红军、老战士、离休干部、原商洛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胡怡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3日下午6时在西安逝世,享年100岁。胡怡德老人,曾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给了充满危险和斗争的抗战岁月。是他组织抗日武装自卫队,发动群众抗日,在后方战场上有他不惧生死、顽强斗争的身影。他也曾为商洛的解放和建设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为党的事业奋斗大半生。
  走过一个世纪的胡怡德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他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付出。他从不让子女、家庭享受公家带来的一点点方便,就连一壶热水他也不愿去沾公家的光。病重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子女:去世后不打扰亲友,不接受礼金和花圈,后事一切从简……
  21岁加入共产党
  1917年8月,胡怡德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胡家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开明之人。1934年8月,胡怡德高小毕业之后回家务农,深深体验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底层农民的艰难。
  1936年,胡怡德得知“牺盟会”成立,他了解到“牺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群众组织,随即填表参加。当年11月,他被招入军官教导团。教导团当时汇集了全国24个省市的先进青年,训练的内容包括政治和军事。在这期间,他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大踏步向南撤退,且军纪败坏,而八路军北上抗日开往前线,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的情形,使他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渐加深。
  后来,教导团整顿改编,胡怡德去了岚县工作,不久就回到了他的家乡五台县进行抗日。他加入了刚组建的胡家庄村武装抗日自卫队,并被推举为中队长。在担任中队长期间,胡怡德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完成支援前线的物资筹集运输任务,站岗放哨搞情报,护送过往抗日干部,同时还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当地保安队、新二师暗中进行斗争。
  1938年秋,五台县抗日自卫总队举办全县中队长训练班,胡怡德也在其中。训练期间,训练班的指导员找胡怡德谈话,询问起他对共产党的认识,在对他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指导员意味深长地说:“党组织欢迎你,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流血牺牲,你有这个准备吗?”胡怡德听后,当即表示有决心经受党组织的考验。这一年,在指导员和大队长的介绍下,胡怡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敌后抗战反扫荡
  1940年,日军扩大伪军。在胡怡德工作的四区,日寇在石佛寺和坪上村建立据点,修碉堡,长期驻扎。日寇在五台县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特别是在“百团大战”后,日军实行了所谓的治安强化,建立了无人区,县境不少村成为了绝村。
  1941年,胡怡德任四区武委会主任、自卫大队长,并任区机关党支部组织委员。当年11月,他被调任县武装工作部任政治工作股股长。胡怡德所在的四区为敌占区与游击队的结合部,调到县武装部后,他也一直活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在敌占区,他们在日据点附近培养积极分子,发动群众开展反拉夫、反抢粮、反抓捕斗争,拖延碉堡工事的构筑,减少日军的掠夺,抗拒日军抓丁和扣捕干部。在游击区他们搞了“两面政权”,日伪政权的村长、闾长、联络员,名义上支应日伪军,实际上是我军的通讯员和情报员。在反“扫荡”作战中,胡怡德所在的四区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当日伪军向他们所辖地区进行“扫荡”“清剿”时,他们发动和组织力量深入敌人的后方,广泛开展军事、政治攻势,除掉汉奸,争取伪军、伪组织的成员反正,或引导他们在适当范围内为人民做工作。
  在敌人的碉堡附近,常能听到武工队员开展政治攻势的声音。他们也做伪军家属工作,要家属劝告敌伪人员早日弃恶从善。他们还曾发动群众一起破坏敌、伪军交通,割电线、埋地雷、抓汉奸,到敌占区散发传单、写标语,安排队员送情报、抬担架、搞运输,带领地方武装配合我军大部队行动。
  遭遇危险时刻
  对抗日人员,日寇采取的政策是斩尽杀绝,格杀勿论。而对于胡怡德和当时坚决抗日的同志而言,他们时刻准备的是流血牺牲。老人生前这样告诉记者,他当时在心里抱定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果被捕,一定要英勇不屈,与敌人斗争到底,绝不会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在抗战的日子里,他多次遭遇危险,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他任四区武委会主任、抗日自卫大队长期间,日寇两次侵占坪上村。在日寇第二次进驻前,他患伤寒病,高烧不退,几日昏迷不醒,被送往妻子的娘家坪上村,刚转运到时,坪上村村民就听说日寇正往村里开动。紧急之时,村长和他的内弟及村里两人赶紧用担架把他抬走,在转移的过程中,敌人发现了他们,就不停地用机枪扫射,庆幸的是,他们躲过了敌人的机枪。但他们很难摆脱敌人的追踪,在无法转移的情况下,他们将担架藏在一个废旧窑洞内。刚进窑洞,敌人就来了。来的是汉奸刘河良及几个伪军。刘河良和胡怡德是高小同学,当时似乎认出了他,但他们一口咬定胡怡德是边家庄的边文林。刘河良有意放他一马,伪军实在没办法,就撤走了。
  1941年8月份的一天夜里,胡怡德带领区小队的一个班组织民兵去破坏公路、埋地雷、割电线。完成任务后,各村中队长带领各自民兵把割的电线等战利品带回各村保存。他和区小队员共9人到新堡村,在村小学的教室里休息,准备吃饭后转移。不料,村口放哨的民兵报告说敌人来了。等到他们听到喊声时,敌人已堵住了校门,枪身从门两侧探出。在这紧要关头,他先投出手榴弹,然后一把推开敌人的枪支,第一个冲出门外顺着街道跑。“当时真是十分惊险,敌人一直向我们开枪射击,我们为避子弹就跳着拐弯跑,跑向村外河边,扑向近两米深的河水中。”老人生前回忆时说。后来,虽然敌人向河中开枪打炮,但他们最终还是逃脱了危险。
  配合主力作战
  1944年8月,冀晋二分区武装部任命胡怡德为寿榆县武装委员会政治股股长。当时,全县正在开展以秋季反抢粮为主的反掠夺斗争。已经到了抗战后期,由于日寇后备力量薄弱,大肆进行抢粮和经济掠夺。武委会在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反抢粮斗争。在组织领导地方武装配合主力作战中,队伍由区小队逐步扩大到县大队,由被动到主动,主动出击打据点、攻炮台,而且仗越打越大。其中,在草沟战斗、北河战斗、西山战斗中,胡怡德与战友奋不顾身,打出了地方武装的神威。
  1945年1月,武委会组织武装力量配合太行军分区侦查队,在正太路寿阳城东伏击火车一列,俘获日本官兵8名、毙伤60余人,并生擒当时的伪山西省政府教育厅行政顾问。还突袭了孟家井、张家河之敌,俘虏敌人40多名,缴获战马10多匹……
  抗战胜利后,胡怡德历任晋察冀军区冀晋二分区人武部政治股长,晋察冀解放区南下干部团中队长,陕南区山阳县委副书记。期间他参加了反击阎军的斗争,并配合主力牵制阎锡山兵力,使其无力阻碍我军向东北进军。
  1948年,党中央决定从华北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支援中原地区,开辟新的解放区,进而解放全中国。胡怡德接到南下的通知,当时华北的形势刚刚稳定,而南下将面临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抱定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念,决意南下。在南下的122天里,他和战友行走55天,途经4省33县,行程3060里。原本腿受伤的胡怡德也因此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
  第二故乡商洛情
  建国后,胡怡德历任丹凤县、山阳县、商县县委书记,商洛地委秘书长、副书记。这让他与商洛结下了深深的缘分。1964年6月,胡怡德因病离职休养,“文革”中受到迫害。1978年恢复工作,先后任商洛行署副专员、地委副书记。“商洛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老人曾说。
  老人的儿子胡克智说,老人退休后因为身体不好,常常呆在家里,通过看报了解一些时事新闻。老人总是把他认为的一些重大时事新闻摘录下来,写在一些用废弃的纸盒或者用过的药盒做成的卡片上,然后将其订在一起,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看。父亲一生很俭朴,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从不允许家里人享受国家带来的一点恩惠,甚至连一壶开水,都不让家人去院子里提。
  胡克智说,1962年父亲休病假时,他专门找到上级,不让给他发工资。在扣了几个月工资后,当时的地委书记知道后说不让扣,但在他的坚定意志下,最终还是扣了工资。老人不想占国家一点点便宜,哪怕是他应该享受到的待遇。老人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子女和家庭关注的很少,儿女们年轻时没少埋怨过他。
  胡老生前的一位老部下曾这样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人经常下乡,如果看到群众穿着破烂,就把自己随身带的衣服送给老百姓,有时候带的衣服送完了,他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把群众的烂衣服穿回来。
  1987年8月,胡老被组织安置到西安兴庆干休所居住,可他的心思总牵挂着商洛的发展变化,每当有领导来看望他,他总让给捎带来工作过的几个县的县志,还不顾年迈多病,为市县提供党史编撰资料。2002年商洛撤地设市后,他应邀列席了商洛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2016年8月14日,市委办、市老干局相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到省人民医院,在病房里为百岁老人胡怡德送去了生日蛋糕、鲜花、祝寿字画和慰问金。听到是商洛来的同志,原本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坚持坐起来。看着大家为他庆祝生日,被病痛折磨的胡怡德老人感动得流出了眼泪,脸上洋溢出开心幸福的笑容,他热泪盈眶:“感谢商洛市委、市政府!感谢商洛军分区!感谢商洛人民!我在商洛工作一辈子,实在想念商洛啊!我们今天享受的是死去同志的福,商洛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生是商洛的人,死是商洛的鬼!”
  “一生之经历,让我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让我没有虚度此生。我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由衷地感激党和政府……经历了香港回归,跨越了世纪,我很满足、很知足。但我又不知足,还想看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再看一看祖国更强大,人民更幸福,生活更美满!”老人在他写的《岁月回眸》一书中如是说。
  这就是一个跨越一个世纪,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红军内心对祖国饱含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