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业经济稳定繁荣
本报记者刘婷 通讯员 任勇
文章字数:1731

  初冬时节,走进商洛山区的沟沟岔岔,随处可见绿油油的麦田延绵起伏,金灿灿的玉米挂满房檐,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一栋栋温棚里瓜果飘香,忙着采摘的村民欢声笑语。一座座农业园区稳健运营,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忙碌着,这是我市农业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题,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加快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农村经济空前活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2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以攻关绿色增产模式为重点优化种植结构,实施“稳麦扩薯、压低扩高”的战略,优化布局保面积,强化科技保单产,全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着力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核桃、板栗、香菇等商洛特色农产品,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协调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全力营造新型经营主体良好发展环境。

  开展金融支农创新,建立了政银企合作机制,设立1000万元金融支农创新资金,与担保公司、邮储银行合作,按1:10的放大比例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建设特色园区,出台了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扶持政策,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制定土地流转规范程序和流转合同,加速土地向园区流转,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服务,每年全市抽调农技人员1100多名,落实科技特派员80多人,开展“春季农业生产三月行”“走基层、送科技、促发展”等科技推广活动,累计开展农情恳谈活动320余次、青年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30余次、实施农技人员素质提升活动。实施信息富农行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316服务热线和移动互联“农技宝”服务,组建了8个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97人,建设信息服务大厅5个,使农民脚不出门、站在田间、轻点按键,便可享受到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施抓点示范,培育生产典型。将生态农业示范点与“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科技特派员抓点制度紧密结合,落实市直14个单位安排科技特派员14人抓点14个,着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结合实施菜篮子补助项目,创建标准化设施蔬菜园8个、标准茶园30个、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园9个。在畜牧产业上,全市实施畜禽标准化创建,主攻生态养殖,推动畜牧业由农户散养进入规模养殖时代。确定生态畜牧业示范点14个,实行市县区分级包抓,推进畜禽养殖生态环保。主推生态养殖五项技术,举办养殖培训会,参训企业人员500余人次,使肥猪育肥周期由原来的5-6个月缩短为4个半月,蛋鸡的产蛋高峰期普遍延长2个月左右,肉牛育肥期缩短为5-8个月,有效提高产能,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

  强化安全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建立了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和检测队伍,形成了“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工作机制。夯实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八类专项整治行动,督促生产业主严格执行产地准出、进厂(场)登记、肉品检验、“瘦肉精”自检、无害化处理等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三品”技术规范生产放心食用农产品,使农产品速测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42家,其中休闲农家1483家、休闲观光农庄(园)59家。打造了宜居休闲的靓丽风景,催生出村美人富的美丽经济。创新各种农业新模式,首创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商洛模式”、畜牧兽医资格证书制度等两项工作被农业部推向全国。探索提出的“压麦扩薯”高产高效模式、肉鸡生产“丹英模式”、生猪供精体系“洛南模式”、有机肥加工“荣惠模式”,相继被省农业厅大力推广,成为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今年全市种植马铃薯85.6万亩,面积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省第二,鲜薯产量105万吨,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主要支撑;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08.7万亩,粮食总产62.3万吨。特色农业强势崛起,蔬菜种植面积47.2万亩,产量75.3万吨,较2012年分别增长3.7%和25.5%。发展食用菌1.6亿袋,生产鲜菇16.3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二。茶园面积达到43.75万亩,生产茶叶4700吨,发展水果15.95万亩,产量9万吨。畜牧产业跨入新阶段,创建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46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664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