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奉献源于热爱
——访商洛医院援藏干部王乾慧
文章字数:3785




   王乾慧,丹凤人,毕业于安康卫校,商洛市中心医院主管检验师,擅长临床生化检验。2015年,加入陕西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藏工作,成绩显著。

  初见王乾慧的时候我很诧异,觉得这位大夫与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电话里亮若洪钟的声线和明显正处于忙碌工作状态的稍快的语速,使我一直误以为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而眼前的他,略显瘦削的身形、朴实无华的衣着,则看起来颇为文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沉稳厚重的步伐,却又文弱中透着硬朗,加之看不出丝毫尘世欲望的炯炯有神的大眼,无不显现出入世的浑厚下隐藏着的出世的泰然,不知不觉真的飘出了一些“天使”的味道。
  王乾慧的办公地点是商洛市中心医院东区的检验大楼。几位年轻的同事一直在忙碌,安静的检验室里不时传来机器的“嘀嗒”声,间或穿插几句同事向他请教问题的细语。我们两个人泡了一壶红茶,坐在简陋的休息室聊天。与他的谈话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他的表情也一直保持浅浅的微笑,没有言及任何援藏过程中的艰辛和隐忍,仿佛整整一年的阿里之旅对他来说非常轻松和淡然,只是像被临时调动去商洛的某个乡镇工作了,根本不值得言说。
  服从分配去阿里
  王乾慧的援藏之行开始得很突然,没有任何提前预示,他就服从领导安排去了。他说:“去年的8月15号,医院接到上级文件,要求从检验科选出一名大夫,加入陕西省首批‘组团式’援藏队伍,去西藏阿里支援。”所谓“组团式”援藏,就是医院的各个学科都可以参加,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检验科等。于是,作为商洛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工作时间最长、1996年起就担任检验科生化组组长、2012年开始负责整个东区检验大楼的临床经验最丰富的大夫,王乾慧第二天就被选中,于19日前往省上报到。从接到援藏通知到出发,只有短短的3天。王乾慧匆匆通知家人,没有经过任何体能培训,没有一缕思想上的犹豫和纠结,就打包好了行李,包括很多还没有来得及晾干的衣物,于20日飞往阿里。
  高寒却唯美的“桃花源”
  王乾慧的话语间,处处流露出对阿里无尽的怀念与热爱。他语气缓和,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描述着。阿里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大风大雪等等,通过电视、网络了解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而在他的语言里,这些词语却很少出现,唯一一次提到“高寒”,还是在向我大略介绍西藏的气候概况时说的。而他谈起阿里,用的最多的语句,是“真的很美”、“水很清”、“天很蓝”……
  就连他在阿里由于极度缺氧而不能动脑的时候信手写下的诗《阿里情怀》里,也这样描述道:
  “天上的阿里
  有碧绿的圣湖玛旁雍措
  遥远的神山冈仁波齐
  景色秀美的班公措湖
  金色旷远的扎达土林
  还有那古格王朝的传奇

  天上的阿里
  大大小小的玛尼堆
  随机可见的经幡
  转经的人群
  清澈的眼神
  虔诚的信仰
  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一个隐居的桃花源”
  在王乾慧的眼里,阿里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类似“桃花源”的唯美的人间天堂。而对于这一让人颇为疑惑的观点,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当时他们所在的援藏队伍到达阿里的时候,居住和饮食环境已经非常不错了。住在陕西大厦的二人间里,医生们互相照应,交流座谈。吃饭的时候,大家互相敲门呼喊,以防有人发生病痛和危险。除了需要一点点地克服身体上的高原反应,习惯常见的心慌气短、头疼头晕和失眠,这里的生活“真的很美好”。环境极其壮美之外,美丽到炫目,让他觉得就此不想离开的是藏族同胞的淳朴和善良——路遇行人的一回眸,随即露出婴儿般的灿烂一笑,像清晨绽放的含着露珠的花儿一样,让他看到了不含一丝杂质的热情和友好。王乾慧觉得,藏民们淳朴的天性,就像力道十足的净化剂,使他基本忽略了阿里气候的恶劣,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沉浸在这个现实世界的桃花源里。
  快乐而忘我地工作
  由于严重缺氧,走得快就会气喘,王乾慧每天从住所去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短短2公里路程,就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尽管如此,他还是陶醉在蓝天白云里,慢走慢行地快乐着。
  在阿里,他和在商洛一样,负责检验科的日常工作。相比于商洛市仅商州区就拥有400多位医务工作者,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总共加起来才60多个人。而检验科的6个人里,就有4个没有执业医师证,剩下的除了科室主任,唯一的一位持证医生还在休产假中。于是,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外,王乾慧还负责纠正不正规的机器操作和给经验不丰富、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这些同事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因为工作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科室主任去北京学习之后,所有职责就交给了王乾慧。
  相比于内地,阿里几乎无污染,肿瘤病人很少。藏民因为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以及自身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而患有其他内地少见的各种疾病,比如包虫病,是因为生吃牦牛肉和羊肉造成的,严重时会要人命;痛风病,是因为缺氧造成的嘌呤代谢失常;关节炎、风湿,是因为搭个帐篷就坐地上……这些在藏民身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体现在检验科的检测结果里,就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代偿性增生以及尿酸普遍比内地居民高很多。
  王乾慧不无惋惜地说,由于当时检验科人才匮乏、人员业务不精,使用的检验结果参考值都是沿用海拔仅3700米的拉萨的医学数据。因为不同地区的医疗值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给出的诊断结果就很有问题。要是之后再有机会去援藏,他会带领大家采集更多病例结果,争取把自己的检验值数据库弄出来。说到这里,他看向窗外,淡淡的略显遗憾的表情里深深地露出了神往。
  帮创“二甲”,筹建输血科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没有通过“二甲”评审的地区级医院。虽然藏民来此看病100%报销,孕妇门诊也免费,但技术条件十分落后,尤其表现在妇产科高达18.9%的死亡率和不敢给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孕妇做剖腹产手术之上。
  2016年3月,“组团式”援藏队伍休完寒假归藏之后,就帮助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开始了创“二甲”的征程。王乾慧所在的检验科充分利用之前很多闲置的援藏器械,工作时间延长为早7点半至晚9点半,周六、周日不休,集体努力将检测水平向“二甲”标准看齐。没有人不认真工作,甚至还有人自愿带病坚持。王乾慧回忆到那段时光,骄傲而喜悦的笑容展现眉头,他说:“自那之后,科里再也没有人懒散拖沓了,最关键的是激发了全体同事的凝聚力,每个人遇到问题不懂就问,变得异常勤奋。”
  因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各种人才都很匮乏,血站当时也刚刚建立,而王乾慧在商洛刚毕业的时候就在输血科工作,后来才到生化室,有着丰富的输血科工作经验,就响应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领导的指示,着手筹建输血科。
  他按照二甲医院输血科的评审要求,制定输血管理文件,制定输血反应处理规范和应急用血预案,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的方案,建立有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建立输血不良反应预案,开展抗人球蛋白实验新项目,并且给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关于临床输血内容的业务讲座。
  在这段紧锣密鼓的创“二甲”日子里,王乾慧完全把自己融入到了所经手的工作里。在检验科,他依然值二线班,有人发现的有异常值的不敢报的审查报告,他严格审核报告,并耐心给发现者讲解原理。在输血科,他担任负责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先后4次为抢救危重患者深夜进行交叉配血。
  王乾慧说,这期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没有自来水,所以只能上班时间一直戴手套。尽管如此,还是被医院经常无偿为危重病人献血的藏族医生和家属所感动。他在自己后来的工作总结里这么写道:“自从踏上阿里这片土地,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而美丽的雪域高原,这里不仅山好水好,还有那么多纯洁朴实、和蔼可亲的藏族同胞。在这里,远离了故土,我却依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王乾慧回到商洛之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输血科交给了铜川去的一位援藏医生。因为这名医生没有临床经验,遇到各种标本不清、标本凝块等问题,依然微信请王乾慧解答。
  通过陕西省两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帮扶指导,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在综合管理、业务发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内涵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今年8月18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通过了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正式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家的温暖
  王乾慧的谈话中,一直在重复提及藏族同胞淳朴的天性,说他们如何单纯善良,不争名夺利。有一次他去一位退休的行署副专员家里做客,却发现相对昂贵的只有电视、冰箱、电脑和藏式家具。而这种从上到下都不攀比的好的氛围,普遍与信仰佛教相关。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僧人,而家庭的收入90%捐赠给寺庙,剩下的10%也大部分花在吃饭上。他们不吃鱼和猪肉,勤劳的人会花大量时间自制酥油茶和藏粑,懒散的就直接吃牦牛肉和羊肉。藏民基本安居乐业,对援藏干部心存感激。他们听得懂汉语,路遇汉人会主动站起来微笑并递上自己的茶。
  首批“组团式”援藏队伍到达阿里之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和手术量提高了50%,妇产科再无死亡率。而抵藏的第一天,以咸阳一位颅外专家为首的5名医生就成功完成了阿里死亡率较高的开颅手术。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院长和书记都非常感激,经常自掏腰包,请王乾慧等援藏医生去家里做客,增加猪肉菜肴,取出几十年珍藏的好酒。藏族患者在化验的时候遇到疑难问题,也经常主动打电话找王乾慧请教。
  王乾慧的家人远在商洛,但藏民们和他打成了一片,成了他的另一拨“家人”。好几次王乾慧路遇藏民玩耍,藏民主动将阿里随处可见、内地却极为稀有的石头当礼物送给王乾慧。王乾慧也宁愿被高原上的太阳晒出几个月都消不掉的比烧伤还严重的泡,也要跟随医疗队去下乡义诊,和藏民载歌载舞去孤儿院捐款。
  王乾慧说:“藏民守边疆、天性淳朴,不知为什么,看到他们就想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