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实”字上下功夫 “精”字上做文章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强硬推手
——镇安县易地扶贫搬迁探究与思考
文章字数:4176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办,总人口30.26万人。境内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到2015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420户57756人,其中80%的贫困群众居住在地灾洪灾威胁、高寒边远、生态环境恶劣地区。
    针对镇安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立地条件差的实际,要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最重、压力最大也最难实现的就是住房安全,也只有易地扶贫搬迁才是解决贫困群众最有效、最直接、最稳定的脱贫途径,这不仅是群众彻底脱离危险的治本之策,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强硬推手,这对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大模式显成效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坚持把“挖穷根、挖险根”作为搬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旅游景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了“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让群众就近实现城镇化”的搬迁模式,实现了进镇落户后有业可创、有事可干、有钱可赚,铺就了一条带领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径”。
    一、坚持“以产定搬”,确保“搬得出”。一是围绕农业园区建搬迁小区。突出林果、畜牧、茶叶等产业,在移民搬迁点建成了30多个高山农产品加工小区。在达仁、柴坪等5个镇发展茶叶基地2万多亩,带动周边6个安置点1500多人就业。在铁厂、高峰等镇建设油用牡丹基地1万亩,建成回龙万寿等9个标准化养蜂示范村,发展养蜂大户500多户。在永乐、米粮等10个安置点配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和设施蔬菜大棚,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让2000多户移民群众多渠道就业获益。二是结合工业园区建搬迁小区。在云镇花园中小企业孵化园低租金为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18栋,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保证搬迁户进厂务工比例不低于50%,解决搬迁户就业2000多人。在高峰、米粮、回龙等7个镇配建产业创业园,解决搬迁户就业3000多人。三是靠近商贸街区建搬迁小区。按照“楼上住房、楼下商铺”的思路,在云盖寺镇花园社区、铁厂镇和谐小区、永乐栗园等15个安置点,配建商业街或商铺,扶持搬迁户发展超市、商贸、农家乐等产业,增加搬迁户经营性收入。四是依托旅游景区建搬迁小区。围绕“金台密境、塔云仙境、木王画境、云盖佳境、黑龙圣境”五大精品景区建移民社区,全面推进镇云沿线、磨石沟、冷水河3个流域的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农家宾馆、民俗及美食城建设,引导搬迁群众从事三产服务业。同时,在云镇花园建立了美云秦绣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搬迁户”的运作模式,在100户以上安置点成立合作社,目前已建成合作社15个,已有6000多名搬迁妇女从事刺绣产业,年创收1000多万元。
    二、坚持“以搬促城”,确保“稳得住”。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安置点供水、供电、巷道硬化、视讯、环卫设施等项目建设,配套落实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当上“城里人”、住上“安居房”、走上“致富路”。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对100户以上规模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组建社会化物业管理公司,为71个搬迁社区配备保洁员100个,对5个100户以上的安置点,配备物业管理员41名,对15个移民小区配设警务室,让移民户住的安心、住的放心、住的舒心。三是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城镇化过渡时期的社会管理,推行《农村社区居民居住户口簿》制度,把城乡低保、新农合等与移民户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从户籍上分离出来,做好搬迁、扶贫和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对就业困难搬迁户的水电费、物业费等费用政府补助制度,让城镇能留住人、留住产业、留住发展的活力。
    三、坚持“产城融合”,确保“能致富”。一是产城融合抓示范。积极建设文家庙石头小镇、云盖寺旅游文化古镇、月河水电工业旅游小镇、北阳山民族风情小镇等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小城镇,发展石材、清洁能源、旅游等产业,努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二是科学分类施准策。采取共建或公租的办法进行搬迁,对无劳力、无积蓄、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实施“交钥匙工程”,全县已有2010户贫困户实现了安居;对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高寒贫困区域的群众实行整体搬迁试点,西口、茅坪已启动整体搬迁点4处380户。三是金融扶持促发展。将移民搬迁户纳入精准扶贫储备金贷款范围,按搬迁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为搬迁群众配送储备金贴息贷款项目,让他们发展机会更多、底气更足、后劲更强。四是城乡一体能融入。突出集中安置、集镇安置、上楼安置,引导农民到城镇落户,让农民在住房、医保、社保、城镇低保及随迁子女入学方面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四道难题成短板
    当前,镇安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关键阶段,需要搬迁、愿意搬迁、有能力搬迁的对象大都已经搬迁,全县还有13032户51193人需要搬迁,其中贫困人口9597户37344人,占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62.2%,这些都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硬骨头”,也是必须要啃下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不想搬迁。部分群众居住分散,单家独户,信息闭塞,因循守旧,他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故土难离,怕走他乡,怕择他业,怕创新天地,长期陷入山越靠越贫、人越过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不愿搬迁。部分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住房条件相对安全,有简易公路,能通水、通电,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具备,也有一点积蓄,但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再搬迁会加重经济负担,甚至会背下债务,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求发展的小农意识严重。
    三是无力搬迁。部分群众有搬迁愿望,却受困于经济条件而无法挪足。人穷志短,家徒四壁,虽饱受贫困之苦,而又无力改变生存现状,或是简单地“复制农村”,或另寻山地重建,致使他们原地打转,始终跳不出“穷窝窝”。
    四是搬而难安。部分群众搬迁之后,因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致使他们陷入创业无资金、就业无技能、致富无门路的困境。同时,受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习惯影响,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往往会出现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的现象。
    五项举措解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入题需先破题,面对困难和短板,我们必须系统谋划、科学决策,坚持精准扶贫与移民搬迁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打通扶贫政策通道,整合民生保障资源,实施规模移民搬迁,对位弥补发展短板,坚持走“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就业创业撬动致富支点,金融支持夯实搬迁基础,配套服务汇聚各方力量,权益保障强化情感归属”的创新路径,使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脱贫攻坚的强硬推手,真正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标。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打好“认识牌”。要经常与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谈心、主动沟通、靠前服务,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具体困难,积极为他们搬迁找方向、找思路、找措施。坚持“扶贫先扶志”,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组织他们到搬迁点现场参观取经,感受移民群众的新生活,增强他们自我搬迁的意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宣传移民搬迁优惠政策,配套出台各类引导扶持鼓励政策,切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要促进就业创业,打好“致富牌”。坚持以“三带四联”脱贫攻坚为载体,以“千百万”产业工程为抓手,加快“两园四带”产业布局,围绕林果、畜烟、茶桑、药芋、旅游五大产业,把贫困户牢牢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牢牢捆绑在经济组织上,实现搬迁户稳定脱贫。在规模搬迁点规划建设产业孵化园,招商引进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在移民搬迁小区物业服务公司、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公益岗位,优先保障迁入贫困户从事卫生保洁、水电服务、社区服务等工作,保障其正常生活。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认真落实各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配套做好各项保障服务,鼓励和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就业。
    三要加大金融支持,打好“帮扶牌”。针对移民户发展产业资金缺乏,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破难题”模式,县上推行用于支持个人的“金融扶贫农户贷”和用于支持专业合作社及小微企业的“金融扶贫产业贷”两款产品,“农户贷”每户最高贷款10万元,“产业贷”最高可贷200万元。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县上筹措5000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由农商行按照1:10的比例投放贷款,免担保、免抵押,重点支持贫困户搬迁和有扶贫带动效应的经济组织,搬迁户创业贷款5万元以内财政全额贴息,超出5万元的给予50%贴息;企业贷款年贴息率3%。同时,逐年新增储备金数额,适时提高贫困户贷款额度,创新推出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群众创业就业贷款等各种贷款产品,通过更多的金融支持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四要优化生活环境,打好“服务牌”。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按照小型(安置点)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基本思路,将公共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管道及环卫设施等“小配套”,以及水、电、路、学校等“大配套”,与安置房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分步验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创新移民物业服务,组建移民小区物业服务公司,在移民中聘用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成立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红白理事会等服务队,使搬迁群众公平享受基本社会服务。强化社区管理服务,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在做好各类便民服务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社区管理,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共建和谐文明的新家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扎实开展各类党建主题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
    五要强化权益保障,打好“归属牌”。首先,要切实保障搬迁户在迁出区的权益,采用原户籍证管理林和地、社区居住证管理房和人的做法,实现“一证变两证”,保障好搬迁户在原集体的耕地、林地承包权及相关权益,以及在新安置区的身份认同,确保他们平等地享有基本医疗、教育、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权利;其次,要将移民户吸纳到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中去,公平地参与社区或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建设,定期对移民户进行走访,实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竭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要广泛吸收移民户融入村务管理,让他们说社区事、说村务事、说家事和需要解决的事,提高搬迁群众在新迁入地的归属感。再次,要做好移民安置房的权属确认,创造条件为搬迁户办理土地使用证、不动产登记证等有效权属证件,全面增加搬迁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和融资贷款抵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