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粉皮里的年味
文章字数:1672







    文/图 记者 杨鑫 董楠 李敏
    古谚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小寒,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在这个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寒冷时节,位于山阳县高坝店镇石桥村的村民们却早已习惯了早起,因为年末做粉皮是这里的传统习俗,越是寒冷的天气,越是他们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
    1月14日这天,家住石桥村四组的程家宝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开始准备要做粉皮的各种材料。“今天天气好,所以就赶紧早早准备,趁着有太阳,做好以后就能晒出来好皮子。”程家宝边准备边对我们说道。今年54岁的程家宝平日一直在县城或者高坝店镇上以贴地砖为生,每月收入七八千元,但是每年农历十月他都会回到家中,带着一家人制作红薯粉皮。
    “打工每月能挣七八千元,可那终究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做粉皮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虽然比打工辛苦,但是再忙也不能丢。”程家宝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揉搓盆里的红薯粉,“我从一九八六年就开始学做粉皮了,当时为了温饱家家户户种红薯,我家每年三四千斤红薯打出约四百斤粉,全部都用来做皮子了,基本上一斤粉只能打八两皮,冬天气温低,手都洗木了、洗烂了,但是我们做出来的皮子干净,没有杂质,晒干后是透亮的,颜色微黄,很漂亮!”他口中那个满山遍野种红薯的年代虽已随风飘远,用自己家的红薯粉做手工粉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淳朴的他们喜欢手工制作的风俗没有变,舌尖上的味蕾对粉皮的记忆依然。说话的工夫,洗净的芡面已经洗得干净润滑了,抓一把一用力,唧唧的跟小鲶鱼似的从指缝里钻出来。“在烫粉皮之前要按照一定比例将水和红薯淀粉先调和成浆,粉浆浓稠要适宜,太稀或太稠都是不行的。”程家宝指着铝锅里乳白色的浆告诉我们,晶莹剔透、口感柔软筋道、经炒耐煮的粉皮就是用这苕粉做成的。
   整个烫粉皮的过程是在灶台上的开水里放一个铝制锣锣,等锣烫热了就舀一瓢粉浆倒在上面,在热水中快速一旋转,等粉浆变熟,就用手把粉皮拉起,马上浸入凉水,以保证粉皮润滑爽脆的口感。前后大约两分钟的时间,一张粉皮就这样在程家宝的手中诞生了。他们使用的是最传统的制作方式,制作全程无任何添加剂,色泽晶莹,口感顺滑的红薯粉皮,成了山阳人年货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亲朋好友来了,用粉皮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来招待,年前回家走亲戚,送上一叠儿粉皮作礼品,一来二去,乡情亲情尽显其中,再加上一句“石桥的”,那感觉倍儿有面子。
   程家宝说临近年末,今年粉皮行情不错,不少人打电话下单子,最近每天他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做粉皮了,这一个冬天他要做四五百斤干粉皮,按照一斤十五元的价钱,这个腊月天里,他们一家还能挣上几千块钱。“看上去很透明就是熟了,没熟就挂不住,自己会掉。”程家宝特别提醒道,粉皮随着太阳走,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温度升上来了,才把它拿出去晾晒,不然吃的时候放锅里容易碎.“等这些粉皮都晾干了,就可以打电话让预定的人来取了。”已是上午十一点了,程家宝望着晾满了粉皮的芦苇笆,笑容满面地说道。
   粉皮出现在饭桌上是不分时间的,却在临近春节更受欢迎,亲友前来,来上一盘男女老少皆宜的粉皮拌菠菜,搭配上几个下酒菜,大家把酒话安康,伴着吃粉皮的“哧溜”声,其乐融融。过年做粉皮,不仅延续了流传多年的传统手工艺生产,也为村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程家宝告诉记者,“你看,俺这是传统的纯手工红薯粉皮,不用任何添加剂,色泽晶莹透亮,吃起来口感筋道。
    手工做法,使得食材和人有了更多情感的交流,正因为此,才使得其比生硬冷漠的机械产物有了更多的温情。手工粉皮和当下的许多手工食品一样,即使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多么赚钱的营生,人们也仍愿意作为念祖的方式自我享用,在传承中自得其乐,期望长远。因为人们打心眼里面喜欢,仍然是贫穷年代吃到的纯粹的红薯粉皮的味道,所以他们愿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留住祖传的手艺,留住陈年的口味儿。村民们告诉我:“以前过年过节,人家不问你杀多少鸡,只问你烫多少盘粉皮,仿佛不烫粉皮就不像过年,只有烫粉皮才算过年,也仿佛人的面子、人的富贵跟粉皮形成了正比,烫的粉皮越多越显富贵,面子也越大。”虽然现在并不是家家自己制作粉皮了,但山阳传统的这一过年方式还在一些地方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