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竹林关之名的两个传说
文章字数:1117
竹林关桃花谷

     丹江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嘶鸣着向东南狂奔而去,只是到了古路河这地方,受银花河水的轻轻一牵,立马温顺起来,在宽阔的江面上撒起了欢子,将其挟裹的泥沙抖落在江南的岸边,沿坡根堆积成一个富饶的镇子,它就是竹林关。
    有关竹林关的名称来历,民间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一种版本说竹林关开始叫竹龙关。
    传说在很早以前的一个夏天,当地下起了滂沱大雨,三天三夜也没有消歇的意思,暴涨的河水眼看就要漫过镇子的时候,当地民众便匍匐在江边,祈求龙王开恩。恰在此时,从南方云游回来的老龙王经过当地上空,目睹了这一汛情,便降落到镇子后边的一个山寨上,对着黑云密布的天空,用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然后不经意地一甩,霎时雨住天晴,暴涨的河水也开始回落,龙王一转身乘祥云回到了天宫。从此,人们意外地发现山坡上长满了酷似胡须的草,为了感念老龙王的恩泽,便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龙须草,当地也取名竹龙关。
    由于龙须草纤长、柔软、洁白,成了竹龙关的一大特产,丹江航运开通之后,草鞋草绳被船工广泛应用,竹龙关家家户户都做起了龙须草的营生,打草绳编草鞋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对于竹龙关的称谓,《徐霞客游记》里有文字记载:徐霞客于1623年西游河南嵩山及陕西华山,行程为当年二月一日离家,经由徐州、开封,陆行十九日抵郑州,三十日入潼关,宿华微庙,三月四日登上秦岭之巅,然后一路南行,五日至商州(今商洛)的洛南石门;后渡洛水源,经景村,宿草树沟;六日过老君峪(今属丹凤),七日到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然后在花庙前的码头雇船入丹江,九日过竹龙关,十日出商州地界进入湖北。足见竹龙关的称谓久也。一种版本是竹林关以竹子而得名。传说在魏晋时期,有一个叫嵇康的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由于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生活方式,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他先与山涛、刘伶等“七贤”一起在竹林里饮酒唱歌、吟诗对句,悠哉游哉好不快活,后来又过起了长期的隐居生活。在云台山隐居期间,他上山采药,云游四方。一次云游期间,嵇康路过竹龙关,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河水暴涨,房屋倒塌,人与牲畜死伤无数。在等待洪水降落期间,他倡导人们广种竹子固土固堤以免水患。由于竹子易活繁殖快,不久便成为当地继龙须草之后又一大特产,郁郁葱葱的竹子为当地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陆运兴起,航运中断,龙须草及其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竹子及其制品如竹席、竹笼、竹椅、火纸等生活用品广泛普及,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竹子而得名的竹林关也就传了开来。
    传说归传说,而今的竹林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已经成为具有秦风楚韵的陕南名镇,被喻为“秦岭山中的小江南”。(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