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洛河第一潭
文/图刘剑锋
文章字数:4125


     
    一道峡谷静静地斜在草链岭脚下。这是洛河源头的第一道峡谷。它是洛河的卵巢,把草链岭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洛河水的细胞,在这里凝聚成一条河流。作为河流,洛河水在这道峡谷里形成了洛河上的第一个瀑布、第一个水潭,也滋养了洛河的第一个村子。
    洛河第一瀑——龙潭瀑布
    洛河水如同一把刀斧,把一片片的浓绿劈开,把坚不可摧的秦岭的岩石劈开,为自己的想法开凿出一条清澈的路。刚刚走进峡谷的洛河水似乎已经习惯了草链岭上自由不羁的生活,它要挑战峡谷的约束,它要和峡谷的凶险作对,于是,它一路狂奔、挣扎、呐喊,涌起了千回百转、左冲右突的激流,掀起了雪一样盛开的浪花,激荡成10多个珠玉飞溅的瀑布。
    在10多个瀑布中,这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瀑布。
    它是洛河第一瀑——龙潭瀑布。
    这也是洛河上海拔最高的瀑布。
    洛河水从高高的峡谷倾覆而下,雪浪飞溅,珠玉落盘,银链飘舞,倾覆的流水声拥挤在窄窄的峡谷。
    深藏于大山深处的瀑布,并没有因为路途的偏远艰辛而挡住人们寻觅洛河源美丽风景的脚步。汉代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张衡,竟然鬼使神差地找到了洛河源头的这道瀑布,写下了一首《龙潭瀑布泉》诗:
    古木千障荫浅滩,干宵危石噀飞湍。
    水晶帘下谁家女?乱掷珍珠落玉盘。
    自秦汉至民国,洛源就有一条西出长安城的间道。张衡何时走过这条间道,何时在洛河源头的瀑布泉边浅吟低唱,不得而知,但是这首《龙潭瀑布泉》诗却活脱脱地捧出了洛河第一瀑古木披覆、危石高崖、流水飞溅、珠玉落盘的灵动而传神的画轴。
    清代商州人牛维晃也写下同题的《龙潭瀑布泉》诗:
    空传龙马出龙潭,瀑布经谁数字谈?
    浑是河源泄北斗,恰如沧海倒天南。
    疏星两崖山千仞,孤月三峡水一涵。
    应与匡庐同盛概,春风长者好停骖。
    牛维晃不仅说龙潭瀑布为龙马献河图处,而且把小小的龙潭瀑布与“匡庐”相比,可见龙潭瀑布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在漫长的岁月、在古人诗行里流淌而过的龙潭瀑布,现在依然风姿绰约,雪浪飞旋。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你来,我这样;你不在,我依然。
    为什么这条瀑布会叫作“龙潭瀑布”?
    因为飞流而下的瀑布在峡谷形成一个碧幽幽的深潭,叫作龙潭。
    洛河第一潭——龙潭
    作为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国度,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喜欢的、遵从的、爱戴的那些事物与龙拉上关系。至于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叫作龙潭的,无从考证,只是在当地留下了一些和龙有关的传说。比如,龙的一个女儿曾经在这个深潭里沐浴;再比如说黄帝曾巡游至此,饮过深潭的洛河水,潭水清甜甘爽,黄帝赞不绝口,他喝过水的深潭自然要称作龙潭的;还有传说5条龙曾经在潭里潜水嬉戏,宋人李弥逊有诗《游龙潭》云“巨龙变化出嘘吸,雨暗云昏鬼深入。”等等。
    虽深藏于秦岭深处,但是洛水龙潭却从来没有被文人雅士忽略过。唐代诗人韦应物曾游历龙潭并留下《龙潭》诗: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龙潭祈雨是洛河源头人抵御旱情的重要方式。传说洛源人古老的祈雨过程是这样的:每遇大旱,人们要从不同村子里找来7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为什么是7位?“七”,“祈”也,取谐音。7位乡村美女来到峡谷之中,焚香祷告后,屈膝跪拜,面对龙潭,双眸轻合,仰首望天,祈求上苍。传说幽深的峡谷之中这一庄严的仪式过后,天宫必降润雨,洛州大地万物复苏,葱葱然郁郁然也,于是,五谷丰登,人蓄两旺。
    峡谷里,是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是的,在这里你会看到洛河的流水或清澈如玉、纯净如云,或清冽碧透,凌厉如刀,寒光闪闪。五颜六色的石头在水里清晰如画、游鱼般光洁玉润,雪一样溅起的水花是峡谷里盛开的最灵动、最不可捉摸的花,回环流转的水流穿过乱石,绕过草树,成为峡谷里最悠长、最单纯洁净的歌唱。这样的歌唱,在流淌的时间里不断地重复,从来没有停歇过,没有衰老过。
    流水也是刀一样的爽朗,爽朗到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也透着凛凛的寒意,贸然走进水里,那种寒冷会渗进你的骨头里头去。宋人李弥逊另一首《游龙潭》诗中就有一句:
    “欲收一滴寒潭水,散作人间无尽凉。”
    走出峡谷,豁然开朗,浓密的草、茂盛的灌木乔木布满河谷。如果你贸然钻进灌木里去,没有向导,你是断然走不出来的。它们是洛河边一道坚实的、不可逾越的藩篱。即便你站在洛河这边,与洛河那边近在咫尺,你也无法逾越这些密不透风的灌丛荆棘,它们紧紧连在一起,那凌厉坚硬的枝条,目中无人的刺,让你无可奈何。
    与这些灌丛荆棘相伴的是河床里特有的洛河石。它们或硕大无比,或娇小玲珑,但都有着共同的形状——圆。从石头间匆匆流过的洛河水看起来是那么的柔顺乖巧,但是,这些洛河石头的圆却是这流水的作品,石头曾经的棱角,曾经的凌厉,就给这柔弱的水一点点削去,一点点磨蚀。这五颜六色的石头,这圆溜溜的石头,镌刻着水的影子,见证着水的力量。
    夏天里,这里是草和树的世界,也是牛羊们的世界。它们悠闲地在河边寻找着可口的美食,然后,喝上几口清甜滋润、干干净净的流水,躺下来,那么安详,那么惬意,那么悠闲,或许只有家园才能给它们带来这么好的心境,这么坦然无忧的好日子。
    秋天里,你会在这海拔1300多米的河谷见到最斑斓璀璨的叶子,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挂在枝头的野果。这些红红黄黄、黑黑绿绿的各色的果子,让你感觉到洛河的丰腴和富足。它们在接受洛河润泽滋养后,再把这些果实悬挂在洛河岸边,在炫耀,也在感恩。
    在冬天,便只有一种颜色——起起伏伏又寂寥空阔的银白。银白之下是咚咚咚咚的洛河流水声。
    这就是龙潭的样子,洛河第一潭的样子。
    秦岭秘籍洛河源
    2015年5月13日上午9点,由洛阳市委宣传部主办、洛阳文学院承办的“溯源洛阳——洛阳作家走洛河”活动在洛阳市洛浦公园隆重启程。以洛阳文学院院长杨晓红为团长、由15位洛阳中青年作家组成的作家团,从巩义市的河洛汇流处溯源而上,途径7县20余镇,历时半个月,于22日下午于草链岭主峰为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牡丹》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洛河的报道……
   一个多月后,即2015年7月,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农工委,市水务局、市文联、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组织,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洛阳分会组织实施的“洛阳河流文化采风”活动又拉开序幕。7月底,以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张文欣为团长,洛阳理工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副院长李焕有教授为领队,以社会学博士韩洪涛、洛阳晚报首席记者孙钦良、《洛阳经济》主编刘彦卿等12人组成的考察采风团,又走进了洛河源头……
    2016年9月,由省内外著名书画家组成的“洛河文化之旅采风”活动,又来到洛河…… 
   而一年四季,那些喜欢寻幽探奇的人们,络绎不绝地走进洛河源,登上草链岭,一览秦岭东段最高处的风景,更有不惧草链岭恶劣气候环境者,在山脊搭起帐篷,咬牙度过冷风刺骨的长夜,听风听雨听秦岭……
    人们都想知道,作为与黄河一起并肩而行创造了河洛文明的洛河之源头,她在哪里?她有多少神秘需要人们去探寻?她有多少风情需要人们去了解?她有多少绵长的故事等着人们去聆听?她有多少为人们所不知道的奇山秀水等着人们去发现?
    洛河源头,藏掖者大秦岭的秘籍。是的,洛河源头几乎拥有着一个景点所应该具备的所有要素:浩莽的山林;原生态的山水;奇险、神秘而又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多样而独特的植物资源:亿年石海,峡谷流泉,通幽曲径,高山草甸,奇花异草;原始风貌的山野村落;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民间美食;而作为华夏文明的母体之一,洛河源头的历史人文之厚重,为学界所侧目……
    大秦岭所拥有的一切,洛河源头都有。
    而千百年来,洛河源头就这样静静地守望着漫长的、空灵无尘又寂寂无声的岁月。没有喧哗,没有芜杂,没有幽怨,没有纷争,有的只是神秘而悠远的静默与安详。
    但是,所有的人都在渴望着洛河源头能够走出来,走向秦岭内外,走向天南地北。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有一天,洛河源头成为一个吃住行极为方便的游览胜地,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分享洛河源头的一切。
    2017年3月,在漫天飞舞的春雪中,我再次走进了洛河源头。在白茫茫的雪地,在轻轻流淌的洛河边,一条通往洛河源头的宽阔的公路
    正在修建。
    我知道,洛河源头走向秦岭内外、天南地北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这样的日子,不仅会改变洛河源头,而且会改变日子还并不富裕的洛河源头人。
    大秦岭的秘籍从此会依次展开吗?
    洛河第一村——龙潭村
    离开龙潭,走出峡谷,在洛河河谷散布着的村落,就是洛河养育的第一个村子——龙潭村。
    龙潭村过去叫黑章村。它是洛源镇最北的村子,洛南县最西的一个村子。
    千里之外,与它一头一尾守着洛河水的,是巩义市南河渡镇的神北村。
    如果站在高处,看洛河河谷,那些星星点点的房子,仿佛是洒落在河谷里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或许,这些洛河边的村落就有着洛河石头的坚韧与刚质。千百年来,它们静静地待在洛河边,听洛河哗啦啦的水声,历经风吹雨打而倔然不倒,为洛河边人撑起冬暖夏凉的巢穴,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龙潭村人的房子大多是用洛河边的泥土夯起来的土坯墙。屋基是洛河水打磨过的石头砌的。洛河源头人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生活得很讲究。屋墙虽然是土夯的,但是大多都用白石灰涂过,既经得起风吹雨打,让人住得更为久远,又整齐划一,显得整洁美观。
    龙潭村人家里的摆设和许多洛南人一样,三格的木柜,画着牡丹凤凰的画;屋子里永远收拾得干干净净且井然有序。这里的人们不缺烧的柴草,床铺均为土炕,冬日里几把火烧过,土炕就热烘烘的,敌得过这里冬日的严寒。
    从龙潭下来的河谷,过去是有十几家人家的,后来因为条件艰苦,出行不便,都搬离到现在的村子。
    龙潭村有20户人家70多口人。和许多村子一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谋生,村里就剩下老人孩子。
    龙潭村人的生活是慢悠悠的。每年到了采药的季节,腿脚灵便的就跑到草链岭采药。因为山大林深,河谷里水草丰茂,村里人大多都养牛羊,这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而种庄稼对他们来说只是用来吃。粮食卖不了多少钱,甚至还亏本,所以许多人在地里都种了树。
    龙潭村人和洛源人一样,喜欢吃包谷糊汤,还喜欢在包谷糊汤里煮上洋芋。高寒山区的包谷和洋芋有着更长的生长期,所以有着不一样的醇香与鲜美。当然,他们也喜欢吃洛南人都喜欢的模糊面。白生生的面条,金黄黄的包谷面,配上酸酸辣辣的酸菜、红亮亮的油泼辣子,就是天下最可口的饭食,呼呼噜噜吃起来,那可是倒海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