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林业产业 助推精准脱贫
文章字数:2865




        近几年,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山阳县紧紧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优势,不断拓宽“校地合作”范围,全面推广良种栽植、良穗嫁接、良田建园、良法管理等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不断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关、十里、高坝、色河等镇川塬地、坡座子、沟台地为区域的核桃产业带,以流岭、鹘岭、郧岭“三岭”中低山为区域的板栗产业带,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县以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为主的产业基地发展到154.9万亩(其中核桃61.63万亩、板栗49.27万亩、中药材44万亩),年产量9.16万吨(其中核桃1.96万吨、板栗0.69万吨、中药材6.51万吨),年产值10.844亿元(其中核桃5.1亿元、板栗0.414亿元、中药材5.3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做强核桃产业打造增收亮点山阳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核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阳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极为普遍,曾以果大、皮薄、仁饱、味香、出仁率高而驰名省内外。历史上就有栽植核桃的传统习惯,群众基础广泛。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山阳将核桃产业开发作为重点项目扶持,通过大力宣传核桃产业开发的历史机遇、优势条件和市场前景,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发展核桃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产业大户的典型经验,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增强了群众的发展信心和决心,核桃呈现遍地开花式发展,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逐年提高。全县核桃树存量已由2004年的20.7万亩450.5万株,发展到2016年的61.63万亩,1340万株;产量由2004年的2850吨增加到2016年的19630吨,年产值达到51038万元。核桃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也为广大贫困户增收致富脱贫奠定了基础。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830余万元、购置发放各类工具器械3000台(套)、核桃专用肥200吨、有机肥250吨、果树涂白剂50吨,组建镇、村核桃科管专业队54支,全县54个“三书三长”核桃示范点综合科管工作全面完成。
    一是思想认识足。入春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以“三书三长”示范点为抓手,以落实“十项科管措施”为重点,抓动员、抓培训、抓落实、抓推进,逐步形成了林业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配合抓、各镇办具体抓的良好局面。
    二是技术培训实。林业局派出9名科级干部、18名技术干部,分别深入各自所包镇办开展综合科管技术指导。同时,县林业站组建技术服务队,巡回18个镇办开展技术培训36场次,发放技术汇编5000余册,培训林农3300余人。
    三是科管水平高。在技术干部的精心指导下,各镇办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狠抓深翻垦复、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病虫防治、扩盘涂白等关键措施落实,建成了城关桃园、高坝老屋场、色河赵垣、板岩庙台、法官两岔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示范点,带动全县春季实施核桃综合科管33.5万亩。
    四是推进机制新。入春以来,县林业局和政府督查室组建联合督查组,深入全县18个镇办“三书三长”核桃科管示范点,对深翻垦复、整形修剪、科学施肥、病虫防治、扩盘涂白等关键措施落实情况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地督促检查。同时,建立了核桃提质增效工作交流群,把好的做法、先进典型在群内交流;实行日报告、周汇报制度,由包抓技术干部报告每天工作推进情况、汇报本周工作存在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面上整体工作开展。
    做大中药产业 实现兴县富民
    山阳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西部药乡”美誉。全县自然分布野生中药材1000多种,已开发利用498种,挂牌收购123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区域特色产业来抓,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品牌兴产业”的思路和“草本药材下山、木本药材上山”的总体布局,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干群联动,实现了中药产业迅速发展,成效显著。据统计,2016年全县中药材产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人均药业纯收入2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分之一,已成为与矿产、旅游并驾齐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现建成标准化规模种植示范基地17个,“一村一品”中药材专业村100个,发展林药间套示范户277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3.1万户,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5个,经营大户发展到2500个,带动全县发展中药材44万亩。山阳县先后荣获“国家级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国家级薯蓣规范化种植基地县”“陕西省中药材现代科技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研究推广的“薯蓣野生家栽技术”“天麻有性沙埋堆积式栽培技术”“林药间套生态复合型栽培技术”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当前,山阳县中药材主要以黄姜、丹参、苍术、白芨、五味子、连翘、天麻、猪苓、黄芩、柴胡等为主,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根据这一特点,该县积极做好分类指导,岭南的坡塬地主要发展黄姜,银花河、县河、金钱河两岸主要发展丹参,沟槽地重点发展苍术和白芨,鹘岭沿线主要发展五味子、连翘,流岭沿线主要发展天麻、猪苓,岭北瘠薄地主要发展黄芩、柴胡等。在种类选择上尊重群众的意愿,采取多元化种植,不搞一刀切,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在产业发展上,除稳定黄姜、丹参等传统品种外,重点发展苍术、白芨、重楼等珍稀濒危品种。户塬镇关上村、杨地镇狮子村、板岩镇耿村、照川镇麻庄河、两岭镇竹园、中村镇洪河寺等村发展中药材面积在1000亩以上,中药材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依托农村电子商务,电商平台扩大中药材销售渠道,有效解决中药材销售难题。先后与西北农大、杨凌职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专家教授开展技术推广、药农培训和种植实验,实施产学研结合,提升药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建成中药材骨干品种GAP栽培试验示范基地50亩、中药材规范化栽植技术示范园500亩,培训农村技术骨干13.2万人次。先后招商引进医药加工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主要从事中西药生产和医药中间体提取加工,产值上亿元的企业4家,过10亿元的企业1家,年总产值45.0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3%。农户与23家企业达成了长期订单协议,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累计发展订单药业15万亩,营销大户300余户,有力地促进了中药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加工、运输、餐饮、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
    做优林下经济
    拓宽创收渠道
    为进一步拓宽林农创收渠道,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以来,山阳在户塬、高坝、漫川等地发展林下经济示范户202户,种植药材1.2万亩,养殖畜禽18.6万头(只),培育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处、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实现产值亿元以上。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天竺山至板岩、高坝、户塬、小河、色河等地为主的林下中华蜂经济示范点,以户塬关上为主的林麝经济示范点,以板岩北沟为主的林下梅花鹿养殖经济示范点,以漫川、石佛等地为主的林下散养鸡经济示范点,以高坝、小河等地为主的林下散养猪养殖经济示范点。通过打造林下养殖经济示范点带动引导林农积极参与,从而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张咏琦 涂玉林 郭怀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