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农光村的美丽蝶变
文/图 陈风军 倪方海
文章字数:1983


     春暖花开,我们走进镇安县达仁镇农光村,来到贫困户何兴奎家里。忽然,一阵震耳的切割磁砖的声音从旁边崭新的房屋中传出来,我们闻声而入,原来是何兴奎老人的儿子和工人正在给新建的灶台贴磁砖。看到我们来了,何兴奎热情地招呼我们,让儿媳妇小唐给我们泡茶喝,还乐呵呵地叫我们参观他新修的房子。
    环境变美,媳妇回家老人乐
    别看现在正高兴的何兴奎老人,却在2016年遇到了一件烦心的事情,进门4年的儿媳妇回娘家后,再也不愿意回来,留下两个几岁的女儿哭着只喊娘。原来,儿媳妇嫌山沟里穷,家里条件差,几年来家里没一点变化,没有了盼头。村里好多小伙子找不到媳妇,有些进门的媳妇过不了这里的苦日子,就离家出走了。
    穷则思变,变则道路宽。为了改变现状,农光村立足村情实际,抢抓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新机遇,瞄准脱贫攻坚“硬骨头”,坚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大兴产业,治理沟域,改造民居,整治环境,让农光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农光村,展现在眼前的是新修的道路直通农家小院,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伫立在路边,新栽植的桂花树、翠竹扮靓了整个村庄,改造一新的红瓦白墙土胚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村民脸上那种自信蓬勃的笑容,无不透露出农光村美丽“蝶变”后的美感。
    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烂泥巴小路臭河沟,石板房漏雨漆黑,茅厕猪圈路边臭,村容村貌太陈旧,村民守着金山却致富无门,而现在,农光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镇安县卡内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板村。
    据了解,镇安卡内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从2016年9月开始启动,有效解决了村内“脏、乱、差”的问题。
    何兴奎一家也是改造受益户,门前通了水泥路,自来水拉到了灶台前。政府补贴10000多元,自己再出一部分,家里的旧房子翻修一新,还新建了两间房子,做为采茶工人的宿舍。何兴奎告诉我们:“从来没有现在这样高兴,屋里屋外变了样,儿媳妇回来了,我的烦心事也没了。”
    在采访时,贫困户周登芳开心地告诉我们:“我以前住的是石板房,一下雨就漏,大盆小盆的接,去年县上帮我把危房改造了,换成了瓦房,屋里屋外全都泥白,让我这个老太婆住得非常舒服。”
    念好茶经,村民变富奔小康
    农光村是镇安象园茶叶的主产区之一,茶叶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村上确立了发展茶叶产业为主的脱贫思路,创办了1家村级产业发展公司、4家专业合作社,目前,在他们的带动下,该村已经发展茶园1.1万亩,种植茶苗35万株,改造旧茶园4000多亩,有93户贫困群众加入村合作社。
    农华茶叶合作社是农光村规模较大的茶叶合作社,注册资金110万元,带动茶农40多户。在推广茶叶新品种、科学配方施肥、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升茶叶品质等方面都起到了领头作用,2016年带动贫困户种植茶叶750亩,年产值1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收入3000多元。“我家里没劳力,没人经营茶园,就把7亩茶园和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茶园一年收入1000元,每亩地一年收入400元,还可以到合作社采茶挣钱,这样一年下来可以挣1万多元。”贫困户茶农彭尚全一说起茶叶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就高兴的合不拢嘴。如果没有合作社的帮助,彭尚全的茶园就要荒掉,不仅没有收入,还会有损失。通过带动,农光村的茶叶种植户越来越多,不仅培养了一批茶叶种植能手,还让许多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
  彭华是华农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我们:“今年我们新开茶园500多亩,从浙江调回8个品种、10万株茶苗,进行试种,并在全村推广。如果试种成功,再加上改良的茶园,3年后,我们村里的茶叶产值就会超过200万,贫困户茶农的收入就会翻一番。”
    内涵提升,美丽家园气象新
    傍晚时分,新修的农光村文化广场上,张彩鹏阿姨正带领着一群妇女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欢快的跳着广场舞。健身娱乐器材上边一些老人一边活动筋骨一边聊着村里发生的变化,小孩子在广场的文化墙边做着喜欢的游戏。为了解决集镇群众无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问题,达仁镇投资196万元,新修了占地面积1715平方米的集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这里也成为农光村群众议事、活动、休闲的好去处。农光村党支部书记彭华告诉我们,以前没有文化小广场,村民晚上要不打麻将,要不就是看看电视,广场建好后,村民们也不愿意在家里呆了,都愿意到广场上走一走,跳跳广场舞,拉拉家常,锻炼身体,生活方式大有转变。“过去我们总羡慕城里人晚上可以去公园散步,可以去健身广场锻炼,没想到现在我们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了!”刘声梅阿姨一边在健身器材上锻炼一边高兴地说。
    夜色渐浓,农光村水泥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格外明亮,依河堤而建的一座凉亭显得格外端庄,屋外的一排排金竹在灯光之下,更加幽静。达仁镇副镇长陈苗富有感触的告诉我们:“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后,农光村的人活得更有自信,更有尊严了。就连村上的五保老人罗前进都改变了,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自己换掉了脏烂的衣服,走路时腰板也挺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