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化“三带一创”实施“三变”改革
——商洛市产业扶贫新模式综述
文章字数:3957
  本报记者 李小龙
  产业扶贫是拓宽增收渠道,增强“造血”功能,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实现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长远之计、根本出路。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省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全面深化“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增收脱贫。
  龙头企业带动
  “赵宝民2000元、赵振委3000元、杨运良3000元……”今年6月28日,丹凤县龙驹寨街办赵沟村村委会里,691名贫困群众从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手里领到30多万元股金分红。据统计,一年来,赵沟村的贫困群众先后从该企业领到股金分红达69.1万元。
  赵沟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要帮村子脱贫,必须为贫困户找到长期有收益的路子。于是,去年4月23日,作为商洛市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龙头企业之一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市供销社的撮合下,在赵沟村建立专业合作联社,下设赵沟吉丰、窑沟为民、徐家沟永胜3个散养鸡专业合作社,全村213户贫困户全部入社,向华茂公司入了股。
  为了减轻贫困户负担,华茂公司将原定每户2000元的入股金中的1800元由企业垫付,贫困户每户只需出资200元,每年每人可分到1000元的保底分红。同时,村上以每亩800至10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土地234亩,用于华茂公司在该村建立散养鸡基地和两个标准化的鸡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优先到基地打工,让赵沟村贫困群众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
  “这在我们村是百年一遇的大喜事!”看着热闹的领钱场面,村主任陈存亮笑着说,2016年5月,华茂公司散养鸡进入赵沟村养殖基地。2016年12月,华茂公司对股民进行第一次分红,每名贫困群众分到半年股金500元。今年6月28日,一年期满,华茂公司按照合同履行承诺,一年来,华茂公司为贫困群众分红69.1万元,流转土地资金24万多元,还给在合作社打工的群众发了工资!希望华茂能在村里落地生根,不断做大做强,和村里长期合作,彻底解决群众脱贫问题。
  这只是我市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小小缩影。去年以来,我市精心筛选丹凤华茂、洛南天玉、坤元等3家企业作为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0万元,采取“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先后带动250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和收益分红实现脱贫。截至目前,全市上下共扶持173个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极大地拓展了产业扶贫覆盖面。
  合作社带动
  “现在我也是合作社的一名股东,每年有分红;在茶场务工,还挣了5000多元,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哦!”近日,在商南县过风楼镇徐家店社区银程茶叶合作社,得到实惠的村民陈思全对记者这样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商南县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由基层党支部领办合作组织,鼓励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劳务、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获取租金、薪金和股金,让农民共享红利,实现稳定增收。
  富水镇黑漆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香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新“四聚四联”模式,把贫困户拥有的土地、劳动力、集体资产及国家扶持资金项目科学地聚集起来,形成联业得薪金、联产得租金、联营得酬金、联股得股金的4种利益联结,带动300余户贫困户进驻基地种植香菇,合作社年利润达90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
  商州区杨峪河镇任家村的五龙山核桃合作社吸收62户贫困户为社员,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五保户,流转他们的核桃园,让他们有资产性收入,加兜底收入;对有劳动能力、不懂经营和管理的贫困户,按其所长有序地组织起来编入专业队,通过传、帮、带的办法,让他们参加园区劳动,有工资收入;对自主经营的贫困户,合作社免费为他们修剪,免费用微耕机翻地,并给一定的化肥、农药补助,产品按市场价回收,加工后盈利按份额分红,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下转第四版)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市立足自身农业大市的实际,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村级经济组织,不断扩大贫困户入社数量。截至目前,商洛市已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1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398个,以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畜牧等特色农业为载体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商洛市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产业大户带动
  程书伟是商南县青山镇新庙村的一个养牛大户。2015年投资200多万元,租地、盖标准化圈舍、买牛,建起了养牛场,3年来,繁殖加上购买现已达130多头。2016年,他注册了“霖龙畜禽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户群众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在场里务工、管理,年收入在2——4万元不等。今年,他除自己饲养外,还把76头牛让7户贫困户喂养,平均每户都在10头以上。按放养每头牛每月务工费150元,如果放养10头牛,一月挣1500元,一年挣1.8万元,如一家4口人,当年就脱了贫。今年,他还准备在马蹄店村再建一个养牛场,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采取“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合作社帮带困难户”的联结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和产业发展大户与贫困户捆绑,组成合作经济实体,发展特色产业,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联动效应。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粗放”式帮扶为“精准”式帮扶,采取“支部+养殖大户+贫困户”的办法,全村12户养殖大户以“保底薪+分红”与贫困户合作养猪,免费为89户贫困户提供仔猪267头,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已成为镇安县产业脱贫行动的基石和典范。
  近年来,我市积极围绕产业大户带动,大力培育职业农民,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着力实施农村创业创新行动,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产业大户2399户、家庭农场1102个,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贫困户。
  创新金融扶贫
  商南县清油河镇碾子沟村六组谢付记家“因学致贫”被确定为贫困户,2016年初他顺利拿到5万元贴息贷款。他用其中的1万元作为股金投入到村上的兴源天麻栽培专业合作社,用剩余的4万元作启动资金开始种植天麻。经过一年打拼,谢付记就收入了六七万元。2016年底,谢付记被评为商南县年度“脱贫标兵”。50多岁的谢付记为了感谢党和政府对他家的帮助,日前更是上交了入党申请。当地老百姓提起谢付记,都竖起大拇指。
  柞水县推出“三保五金”模式,“三保”即:坚持政府抵押质保、政府风险承保、政府分红保障的“三保”金融创新。贷款本金、贷款利息由企业代为偿还并承担经营风险,确保贫困户不低于6%的固定收益;“五金”即:资金入股挣股金、资产入股挣租金、就业劳工挣薪金、承包管护挣赢金、领养产业挣利金”。“三保五金”模式能充分发挥政府贴息贷款作用,有效解决贫困户不愿贷、不敢贷、不能贷的难题,缓解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发展慢的难题;能有效解决贫困户怕担风险不谋发展不愿发展的难题,使贫困户无后顾之忧,参与产业发展获得赢利,实现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群众实现“双赢”。
  为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我市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创新,以县区为单位,由财政出资或整合涉农资金,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由金融机构按不超过1:10的比例扩大贷款投放,并创新推行“农户贷”“产业贷”等金融扶贫贷款产品,为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同时还实施保险扩面工程,开发核桃、茶叶等产业扶贫保险品种12个,有效增强了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
  实施“三变”改革
  山阳县漫川关镇板庙村将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资源入股,将产业扶贫资金作为股本入股,用贫困户储备金贷款入股,参与陕西天竺饮品有限公司矿泉水生产和冷水鱼养殖项目,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赢得了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了贫困户收益、村集体收益和企业收益。共带动贫困户55户,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2017年上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15万元。温室一角。
  洛南县景村镇八一村在脱贫攻坚中以“三变”为核心,以产业联合社为载体,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分红、资产合作开发、扶贫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入股等发展模式,坚持探索资源变股权,把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把惠农烟叶合作社、红仁核桃合作社、养蜂互助社、刺绣协会、有机肥厂组建成产业联合社,成立了镇党委直属党支部,在“三社一会一厂”产业链上建立党小组,实施“双建双带双提升”党建工程,带动贫困户106户371人,预计今年年底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集体分红15万元。
  探索资金变股金,把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将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惠农烟叶合作社,为85户贫困户每户入股2000元,年每户分红400元,从利润中每年为村集体提取不少于5万元用于集体经济积累,采取入社务工、入社承包、技术培训、农机、植保、烘烤、分级服务带动群众增收。通过红仁核桃合作社,采取“股债联动”吸纳贫困户12户每户入股5万元,每年分红3000元,带动入社务工44户,户均年收入8000元。通过养蜂互助社,为85户贫困户每年分红400元。通过刺绣协会,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并将刺绣产品统一回收销售,带动92户贫困户,预计户均增收1万元。通过有机肥厂,采取“拨改投”和吸纳能人资本投资300万元,为85户贫困户每户配股5000元,年每户分红1000元,每年提取利润20%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
  探索农民变股东,增收
  渠道“多”起来。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产业社中流动起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产业合作社,按照股份获得收益。通过探索“三变”新模式,八一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盘活了闲置资产、用好了财政资金、用活了农户闲钱,让农民在“股份红利”中拓宽了增收渠道,村级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扎实开展“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推进党建与脱贫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商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