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真情帮扶 共筑小康
文章字数:1822
  记者 张英
  11月25日,伴随着冬日的暖阳,记者走进镇安县云盖寺镇西洞村,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独具特色的蓝瓦白墙错落有序,整洁的村容村貌映入眼帘……
  正在为香菇大棚搭建支架的贫困户周正国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包扶单位给我们搞香菇种植合作社,以后贫困户可以入股,也可以在里面劳务,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到劳务费,年底还能分红,村里闲人都忙起来,过好日子的信心那就更足了。”擦完额头的汗珠,周正国又钻进了菇棚里。
  西洞村位于镇安县城以西33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52户957人,现有贫困户77户226人。受自然条件制约,村级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全村贫困面大,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限。今年6月,经市上重新调整包扶村后,西洞村被列为市人大的包扶村。短短的6个月时间,西洞村在市人大的包扶下改善民居、兴建产业、抓基础设施,村子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基础打底子
  贫困村要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是关键。自驻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市人大驻村工作队多次深入村组调研后发现:村里都是土路,村民出行不便,特别到了雨天老人都是足不出户,门前的泥巴路让村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工作队决定优先启动实施一批民生项目,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市人大的帮扶下,目前4个村民小组的水泥路硬化已全部完成,同时对3组、4组107户群众的人畜饮水工程进行规划建设,并组织协调42户贫困户与村上签订了搬迁协议。截至目前,已完成危房改造8户,民居改造73户,移民搬迁20户。
  下一步还要给村上新建一个3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一个标准化卫生室,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缓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兴产业促增收
  产业是一个贫困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种养产业,则需要认真细致的考察、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详尽周密的计划。
  “我们采取发展‘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户’的模式,来发挥能人大户的带动作用,壮大村集体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一期香菇大棚正在建设中,400亩板栗科管预计年底前完成90%。下一步计划继续推进农户土地流转,建设红豆杉、万寿菊等种植基地,培育发展村集体产业,最终要实现产业全覆盖,保证每户最少两个产业。”在谈到产业发展时,驻村第一书记闵露向记者谈起自己的想法:“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实现了贫困人员农技培训全覆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科技带头人。”
  据村文书程正华介绍,在包扶单位市人大的多方协调和资金的投入下,成立村集体香菇合作社,正在建设的50个香菇大棚年底即将完工,明年3月份投入使用,建成后直接带动50户贫困户增收,100多户村民劳务。
  心连心真帮扶“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不是一句空话,只有让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精准扶贫才算真正起到实效。市人大自今年6月份开始帮扶西洞村以来,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以“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为准则,以真正为了贫困群众奔小康为最终目标,抽调骨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派出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西洞村贫困户卢绪琴,母亲先天残疾,婆婆在一次干农活时意外将腿摔断,腰椎严重受伤丧失了劳动力,老公20岁时在外务工受伤,眼睛也落下残疾,后来为了生活坚持在矿上打工,可祸不单行又得了尘肺病,现在只能在家干些轻巧活,家里还有3个孩子读书,生活担子全部都压在了她身上。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她的实际困难后,立即落实了帮扶措施,对她家3个上学的孩子实行半年1500元的生活补贴。考虑到卢绪琴平时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多方协调她到村委会做一些日常工作,每个月有1400元的收入,同是为其落实了移民搬迁政策。卢绪琴说,感谢包扶单位的帮助,她已经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明年开春简单装修后就可以入住了。
  在二组贫困户解书贵家,眼前的二层小洋楼显得格外气派。解书贵告诉记者,他家房子其实是土二层,由于年久失修,墙面裂开了一个缝,多亏了帮扶单位今年给他房子进行了危房改造,墙面贴上了瓷砖,屋里进行粉刷。又指着门前的水泥路,这也是今年给修好的。以前下雨我父母年龄大了怕出现危险,我都不让他们出门。据村上干部说,解书贵母亲是残疾人,父亲老实巴交只能干些简单的农活,他要照顾父母也只能在门跟前打点零工,等村集体产业发展起来就让其务工。
  卢绪琴和解书贵两家的变化,在西洞村不是个例。村民们说,在西洞村,一件件、一桩桩真情帮扶的事还很多。而这也正是市人大所有包扶干部“不脱贫不撒手,脱贫还当亲戚走”帮扶理念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