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们也是“商洛人”(上)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楠
文章字数:56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日渐成熟,和谐包容的城市文化愈发浓郁。如今,商洛这座颇具吸引力的魅力之城,已渐渐成为人才洼地,为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提供发展的平台,同时,商洛也因为他们追梦的脚步而变得更加缤纷多彩。今天,让我们通过笔端和镜头,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他们——
  “我的家乡远在陕北,现在商洛就是我的家”
  今年25岁的李艳艳是一名陕北女孩,三年前,她从榆林来到商洛,追逐自己的青春梦想。
  2015年7月的一天,90后大学生村官李艳艳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来到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南秦社区报到,接待她的同事看了一眼她的行李箱,打趣地说:“来工作又不是来安家,怎么拿这么多行李?”李艳艳笑笑没说话。谁知这句玩笑在日后成了真,陕北女孩李艳艳真的在商洛扎了根,安了家。
  到现在李艳艳还记得她刚刚工作时的情景。“女子,额(我)给木犊娃(刚出生的孩子)上户口,得是在这儿?”“啊?您想办理啥?”“给额木犊娃上户口么!”“木犊是谁?”“唉,这女子咋听不懂话呢,额还是问别人吧。”刚到社区时,由于听不懂方言,李艳艳也曾闹了不少笑话,每次遇到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她都需要同事做翻译。虽然同事们都很热情,业务也办完了,但是李艳艳心里却止不住地着急:“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还怎么谈得上为他们做好服务呢?”面对陌生的环境、繁杂的工作,当初报考村官时澎湃的热情和信心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李艳艳蔫头耷脑。翻开手机,朋友圈里的昔日同窗都在晒美食,晒旅行,而她看看自己桌上的资料和泡面,心里不免觉得酸楚。每当这时,李艳艳就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一个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村官,还谈什么梦想,谈什么干事创业!只要努力,失败就不会是定局。”这些话像一团小火苗在李艳艳心底不断翻腾,“我不会向困难低头,更不会放任青春白白流逝,既然我留在了这里,就要在这里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李艳艳坚定地说。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白天踏实做好整理档案、远程教育、综治信访等工作,没有群众办业务的时候,她反复翻看资料,将社区情况烂熟于心;闲暇时,她就去群众家拉家常,逐户了解基本情况,给群众宣传农合疗、低保等惠民政策,趁机提高她的方言沟通能力。一天,一月,一年……李艳艳学着处理社区大大小小的事务,耐心调节矛盾纠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居民再来时,都笑着说:“这陕北女子商洛话是越说越撩嘞,感觉和咱更亲近了呢。”是的,在刘湾街道办事处的两年多时间里,李艳艳也早已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与付出,2016年6月,李艳艳被评为“商州区党建观摩先进个人”,2017年3月又被评为商州区“优秀村官”。
  2016年,在全市“五个五”党建观摩活动中,李艳艳主动担任了南秦社区的解说员。4月15日,本来是她回家订婚的日子,但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留在岗位上,核对党建展牌、完善档案、撰写解说词……为此还将婚期延后。家人责备她:“你只是个村官而已,工作能比婚姻大事还重要?”一边是家人的不理解,一边是工作的需要,一时间李艳艳难以抉择,累得想哭。但是,一想起肩上的担子,想起群众的期盼,她还是毅然选择留在社区。李艳艳说:“不错,我只是个村官而已,可是烛光虽弱,同样可以温暖人心。我的家乡远在陕北,现在社区就是我的家。我愿意把自己全部的青春献给这片热土。”
  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我的家乡远在陕北,现在社区就是我的家。”就像李艳艳自己说的那样,她守在悉心耕耘的“新家”,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喜欢‘商洛蓝’,更喜欢商洛的人”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就像高亚玲遇见商洛;然而遇见只是一切的开始,高亚玲说,比“商洛蓝”更让她觉得美好的,就是商洛可爱的人们。
  2015年春天,在那个风筝飞满天的季节,高亚玲的老公来商洛工作,高亚玲也随夫而迁,来到商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江滨路边粉粉的红木李,这是商洛给我的第一印象。”高亚玲回忆说。
  高亚玲是宝鸡人,要说起跟商洛的缘分,还要从2011年说起。“那年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一个老家是丹凤的同学邀请我们来商洛玩。那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她带我们去了龟山和金凤山,我们在山上晒着太阳,吹着微风,看着满天的风筝,觉得很安逸,很美好,晚上又带我们逛古朴的大街小巷,去团结路的小吃摊吃小吃。看多了西安的高楼林立,看到这里的青山秀水,蓝天白云,感觉像世外桃源一般让人留恋。”高亚玲说,在西安时生活节奏特别快,而来到商洛会让人的心不自觉安静下来。高亚玲当时想,如果能在这里定居就好了,没想到几年后,她的愿望实现了。
  2015年,高亚玲跟老公在市区买了房子,有了他们在商洛属于自己的小家。由于高亚玲的老公工作繁忙,装修的重担就落到她一个人肩上,那段时间做设计、看材料、找工人,高亚玲根本忙不过来,还好后来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口碑很好的装修师傅。“那位师傅叫高凡,是商洛山阳人,不仅专业,思想也很成熟,给了我很多好的装修方案。然而就在我们准备签订装修合同的时候,因为家人有了不同意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高亚玲说,当时她们决定自己装修的时候她心里很愧疚,因为高凡前期已经为了这份合同来回奔走了好多次,但未能签约后,他不但没有抱怨,反而在她们自己装修过程中给了很多的帮助。比如,电视墙怎么选?玄关怎么装?包括走廊的设计等等很多问题都让从没有接触过装修的高亚玲很头疼,“他人真的很实在,完全是义务地帮助我,不然这个家我是不可能一个人一手装起来的,就连最后的灯饰和窗帘等,我都是看好后发给他,问他的意见。”高亚玲说。如今他们已经成了朋友,有时高亚玲跟老公还会邀请他来家中做客。
  装修好了房子,高亚玲便开始着手找工作。在西安一直从事行政工作的她,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找工作,实属不易。“当时我出门都不认识路,更别说人脉了,所以找工作相当于老虎吃天。”正当高亚玲无助的时候,一个朋友给了她一丝希望,那位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份电器销售工作,工作地点离她家很近,待遇也很好,这让高亚玲非常开心。
  “给我介绍工作的这个女孩儿,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互加了微信,于是,我们的故事开始了。我的朋友圈她常关注,当她知道我不是本地人,在这边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朋友时,没事就找我聊天。而我出门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需要的东西不知去哪里买,也都是问她。”高亚玲说,那是一位特别体贴的朋友,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一个外地人要在这个城市立足,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开始适应的这些日子,所以她很感谢这些善良、友好的商洛人。
  “这两个朋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安慰,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感谢商洛这座温暖的城市,因为这里不仅有碧水蓝天,还有会心的微笑、善意的帮助、意外的希望,给了我们这些外地人莫大的温暖。”高亚玲说。
  “来到商洛,便要保卫商洛”
  有首歌里这样唱到:“太阳升起的时候,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告别了可爱的家乡,当兵的小伙子啊,你在那边站岗值班,可不要惦记家乡……”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夏建康。
  夏建康的家乡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夏集村,距离县城45公里,总面积1176亩,村里200多户人家都是一个姓氏——夏。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12月10日,是夏集村的大日子,因为乡亲们要为夏建康这个村里近20年来第一个光荣参军的小伙子送行。
  根据组织统一安排,他们那批兵被分到了陕西,于是夏建康问父亲:“去陕西好不好?”父亲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好!特别是陕南一带,自然条件好,民风淳朴,如果你有幸能分去那里,我就能放心些。”
  “我父亲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在陕西打工时听人说过‘秦岭最美是商洛’,当时商洛便给我父亲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没想到我后来真被组织分配到了商洛当兵,这一切似乎是一种缘分。”夏建康说。
  临行前,县城的武装部里已经挤满了人,有新兵,有前来送行的家人,还有接兵干部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当时,我的父母和乡亲都去送我了,但因为人太多,他们没能挤到前面去。”夏建康回忆说,车停着等待出发时他们的心情还是很好的,送行的人很多,亲属们都在武装部门口放炮,场面很隆重,他们也觉得十分光荣。然而,列车开动后,车上车下就哭声一片了,不光新兵们哭,家属也哭,当时他们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大多都没单独离家出过远门。他们从礼县出发,经过10个小时的颠簸,到达西安未央区新兵营时已经是晚上了。新兵营3个多月的训练,让17岁的夏建康初次感受到了当兵的艰辛和不易,接下来在洛南的连队生活,更让他真正体会到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军队生活的酸甜苦辣。
  新兵营的训练结束后,夏建康被分配到商洛消防支队,正式成为一名消防战士。2017年10月4日,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庙台子组大河砭小区西头发生泥石流,一户房屋倒塌4人被掩埋。接到报警后,夏建康主动请缨,在支队全勤指挥部的带领下,火速抵达灾害现场实施救援。由于持续降雨天气,导致山石土质松动,山上沙土碎石不断滑落,随时有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就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夏建康为了一线希望,深入倒塌的房屋中展开搜救。他回忆道:“当时我跟战友们累了就轮换在车里休息一会,饿了就是一碗简单的泡面,32个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搜寻,遇到狭窄的地方就徒手挖,只要发现遇难者踪迹,就是最振奋的时候,顾不上手已经被石子划开了多少伤口,就是一个念头——挖!”
  除了消防战士,夏建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军队里的装备技师。作为装备技师,他时刻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来约束自己,认真检查中队每一件器材装备,时刻做好维护保养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能够随时拉得出、用得上。同时,他积极配合中队开展云平台录入工作,在时间紧器材多的情况下,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5100余件器材装备云平台录入工作,确保了正常执勤及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提高中队灭火执勤能力和十九大安保形势安全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因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夏建康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并在十九大安保期间荣获“荣誉三等功”,并在共青团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商洛消防支队唯一一名团省委候补委员。
  8年来,夏建康一直奋斗在商洛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火场上与肆虐的大火拼杀搏斗,在抢险救援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商洛的消防事业,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着商洛人民的生活安宁。他说自己已然是一个“新商洛人”,要在保卫商洛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引进山东黑驴,助力脱贫攻坚
  出生在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杨富滨,已经在商洛生活了11年。什么样的机缘让他遇见商洛,留在商洛,扎根商洛?还要从2007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2007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的杨富滨在某国企实习,工作中他敏学善思,勤奋踏实,实习单位希望他能够留下来,但一心想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他,选择了报考陕西省选调生。于是,带着山东人固有的豪爽和执着,杨富滨只身来到了秦巴山区,在商洛市丹凤县月日乡,开始践行他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人生梦想。
  “小伙子,你年轻轻的到这大山里来干什么呢?”月日乡里上了年纪的老同志看到杨富滨时,都毫不掩饰自己的诧异,用略带可惜的口吻这样问他。其实,不仅是这里的乡亲,就连他的同事和亲友都表示难以理解。在丹凤的10多年来,从月日乡到寺坪镇,再到一名专职团委书记,他有过艰辛、有过坎坷,更有着迎难而上的决心和毅力,这份执着和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不负那个夏天无悔的选择。
  丹凤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境内山岭连绵,河谷纵横,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初来丹凤时,面对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情况,杨富滨也曾有过一些不适应,但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能给这里注入青年人充满活力的正能量,让它加快发展。那一年,正是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兴起的时候,杨富滨仿佛看到了问题的答案。根据对政策的详细解读和自身的敏锐嗅觉,他申请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丹凤县项目办,积极争取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和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丹凤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参加秦岭生态旅游节、助力春运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久而久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逐渐在丹凤遍地开花。
  2017年,正值全国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杨富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为丹凤县寺坪镇赵塬村引进家乡的黑毛驴产业,帮助这里的乡亲脱贫致富。杨富滨先后三次前往老家山东聊城东阿县,实地考察学习黑毛驴的养殖、繁育、深加工等各种与此产业相关的知识,请朋友联系对接东阿阿胶集团。可是,要在从来没有养驴传统的丹凤县引进黑毛驴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可谓困难重重,加之东阿阿胶集团的领导对丹凤县情也毫无了解。屡次沟通后,阿胶集团的领导还是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作为山东人,杨富滨深知黑毛驴产业的前景,他相信这是一次让贫困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回到丹凤后,他积极搜集同纬度地区养驴成功的经验,并将山上牧草茂密、自然条件优越、群众勤奋实干等优势整理成册,再次踏上前往山东聊城东阿县的客车,来到阿胶集团。这一次,他反复讲优势,来回道共赢,这份执着终于赢得了集团领导的认可,答应前来实地考察。
  如今,该项目已经在赵塬村落地,前期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寺坪镇已成为阿胶集团黑毛驴的“养殖示范基地”,黑毛驴已成为带动丹凤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杨富滨还邀请山东毛驴养殖专业人士为贫困户进行黑毛驴养殖、畜牧防疫、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户切实掌握黑毛驴养殖及繁育技术,并引导村民以“公司+村支部+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黑毛驴产业,使黑毛驴繁育、活体循环开发、产品深加工等链条式发展,努力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前,已建成600头规模的黑毛驴养殖繁育基地,2017年已完成200头黑毛驴进场,预计今年可达到600头的养殖规模,可带动当地1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