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老党员的人生信念
骆传丽 辛清炎
文章字数:4152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敬意;总有一种信念,激励我们前行。今年已83岁的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退休干部、共产党员辛宗学,一生勤劳朴实、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热心助人,这种信念就像大山一样不可动摇。老人从事农村工作40多年,先后40多次被商洛行政公署、商洛军分区政治部和镇安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基层先进武装干部”“基层优秀土地管理员”;退休后20多年来,仍不忘初心,热心公益事业,带头发展产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活着能干一天是一天,能奉献一天是一天。”用当地干部群众的话说:“他是一缕不落的晚霞,一直在发着光和热。”
  “咱没有啥文化,干不了大事情,但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把力所能及的农村工作干好。”
  1935年9月,辛宗学出生于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父母都是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旧社会苦难的生活环境,让他自幼养成了倔强好胜的性格;穷人翻身得解放,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感恩的种子。1949年刚解放,14岁的他就加入共青团组织,1953年8月参加了当地民兵组织,1959年9月加入了党组织,196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会计、公社武装干部、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区委纪检干部、土地管理员工作。
  “咱没有啥文化,干不了大事情,但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把力所能及的农村工作干好。”这是辛宗学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辛宗学当时在程家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公社党委安排他包抓全公社工作最难做、群众思想基础最差、集体收入无分文、回汉族群众居住较分散的青树大队,办一个大队合作医疗站,解决全大队530多名回汉族群众看病不方便、治病有困难的突出问题。他来到青树大队后,从解决党员干部思想懒惰、群众思想落后入手,首先集中全大队党员干部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利用一周时间,以整风形式,让党员干部讲信念、谈打算、说体会,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之后,他又把全大队21名党员干部分成7个小组,到全大队7个生产队召开群众会,让回汉族群众谈合作医疗站怎么办、购买药品的钱怎么筹。经过反复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自力更生,向土地要资金,发动群众开挖荒地种粮筹资创办大队合作医疗站。全大队的干部群众思想统一,说干就干,350名男女劳力齐上阵,他自己也带上锄头,撸起袖子,和群众一起苦干一个多月,在青树大队的阴坡山第7生产队开挖荒地31亩,种上了玉米、大豆,用卖玉米、大豆收入的1810元钱,从县城购回了中西药品,利用一间大队办公室,办起了全公社第一个大队合作医疗站。后来,他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开挖荒地种粮筹资购药品的做法,在全县各大队进行了推广。
  谁都知道,辛宗学是个顾大家而忘小家的工作狂。他家距程家公社仅有一里来路,为了工作,两三个月回一次家,对他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老伴既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又要操持家务。家里有急事找他他要么在哪个大队的农田基建工地上抬石头,要么在哪个大队的公路会战工程上砌石坎,总之整天忙忙碌碌,在单位上很难见到他。1972年镇旬公路建设期间,他带领全公社50多名劳力奋战在公路上,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连半年时间没回家。4岁的女儿小梅突发肺炎,家里一连托人捎了3次信,让他回家为女儿治病,他也没脱开身。老伴只好在公社卫生院买了一些消炎药凑合着给女儿喝,结果延误了治疗期,女儿病情不断加重,最后离开了人世。当女儿病故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旁时,他才急急忙忙赶回家里,但那已经是女儿去世后的第三天了,他只能望着女儿的坟堆抱头痛哭了一场。
  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工作,是辛宗学从事农村工作的一大特点。在日常的农村工作中,哪里群众工作难做,哪里就有他的声音;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集体活动难开展,群众思想难发动。1994年冬,全县开展冬季农田基建大会战,原镇安县西口区委决定在全区五个乡建成5个50亩以上的农田基建工程点,他主动请缨到茅坪回族乡茅坪村办点。茅坪村地处街道,全村360多人,近三分之二的人经商做生意,平时开个群众会都难以召集,要完成50亩的农田基建工程任务谈何容易。他来到该村后,在统一全村党员干部思想的基础上,采取谁修地谁受益、生意修地两不误的办法,让做生意的回汉族群众逢集做生意,不逢集时修农田,谁修的地谁耕种,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很快全村百余名男女劳力齐上阵,短短一个月时间,在茅坪村河阳坡高质量、高标准兴修农田52亩。县委、县政府知道了这一做法后,专门组织全县100多名区乡干部来到茅坪村召开农田基建现场会。会上,辛宗学介绍经验说:“越是工作难开展、群众难发动的地方,把工作想办法推开了,才能推动全局工作,对其他地方才有说服力。”
  “当干部就要清正廉洁,不占小便宜,办事公道正派,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
  “当干部就要清正廉洁,不占小便宜,办事公道正派,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这句话,辛宗学平时爱说,更是体现在行动上。上世纪70年代初,他家和许多普通农民家庭一样,孩子多,劳力少,6个孩子每顿吃着菜糊汤、萝卜粥,大人做活饿得慌,小孩子长身体饿得快。有年初冬的一天,他的二儿子辛恒兴放学回家,途经生产队的柿子园,看到树上的柿子红红的,就爬到树上摘了10个红柿子,偷偷放在自家屋里的炕洞里。老人发现后,把儿子找来,除了严厉地批评外,还让儿子到生产队里召开的群众会上做检讨,并让队里扣去了老伴辛辛苦苦挣来的3个劳动日的工分赔偿柿子钱。
  当时,家家户户日子都过得很紧巴,有人想让他办点事,只要不违背原则、违犯法律,他都热心乐意地为他人尽力办好。1973年冬季,老人兼任程家公社的武装干部,有一位回族农民家里有3个儿子,想让刚初中毕业的三儿子去参军,事先也找辛宗学说过好几次。体检、政审合格后,那位回族农民的儿子如愿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这本来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但农村人厚道,认为是辛宗学帮的忙,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一天晚上给他送来两封挂面、2斤玉米酒、2斤红糖和一条香烟以表答谢。辛宗学热情地接待了那位回族农民,让他在自己家里吃了饭、喝了酒,然后把礼品退给了他,真诚地说:“你儿子参军是好事,体检、政审又符合条件,你不必要花钱来答谢我。”
  1981年9月,镇安农村开始全面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辛宗学被区委先后安排到西镇乡的聂家沟、农丰、杨家河、黑沟等村落实包产到户政策。按照划分土地到户的基本原则,把土地分为好、中、差三个类型,每个农户承包的土地必须是好、中、差搭配,这样才合情合理。然而,当他来到杨家河村落实包产到户责任制时,一位亲戚却向他出了难题,反复找他要耕种好地,不愿承包差地。为了确保自己能全部承包到好地,那位亲戚请来亲朋好友,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专门招待他。但是,当那位亲戚把酒菜端到桌上请他入席时,他已经在一位贫困户家里吃了两碗豆渣糊汤回区委开会去了。
  1995年,他开始从事土地管理工作,审批庄基地、收取土地管理费,有些人想多占点庄基地面积,少交点管理费,总想和他套近乎,在他身上想办法。那年冬天,他的一位家住西口回族镇上河村的表哥新建屋审批面积0.33平方米,结果建成后丈量面积0.43亩,超出1分地。为了免于处罚,这位表哥晚上给他送来了500元钱的红包,让他做主蒙混过关。他不仅没收红包,反而按照土地管理法规,从重处罚了这位表哥,气得表哥经常说:“辛宗学搞工作不活套,把政策认得真,是个瞎眼睛不认人的人。”
  老人一生清正廉洁,办事公道正派,反对别人给他送礼,也从不向别人行贿为自己谋好事。和他在一起共过事、打过交道的老领导很多,有的当上了局长,有的当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按理说老人有6个儿女,找找关系、走个后门完全可以解决几个孩子的工作问题,然而,老人从来都怕麻烦他人,不愿给领导出难题。儿女们为这事跟他吵,他却对他们说:“要参加工作当干部、当工人,要靠本事、凭能力,国家有了招工招干指标自己去考,考上了吃公家饭,考不上了当个农民,做点生意也很光荣,要让我去求领导、找熟人,我真的丢不起这个人。”如今,老人的6个儿女中,只有大儿子辛恒卫1983年从部队退伍后,靠招干参加了工作;二儿子辛恒兴1983年考上了渭南中医学校,毕业后当了一名普通医生,其他4个儿女都在农村,有的做建筑活,有的做餐饮生意。老人经常对人说:“我参加工作以来,要是一心想着自己的事,见好处就收,见钱就拿,现在恐怕儿女都能吃上公家饭,我在县城最少也有一两套商品房,不会还住着两间破旧的土坯房。”
  “人退休了,但思想信念永远不能退,还要在晚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充实。”
  1997年7月,辛宗学退休回到了家里,但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的信念一直没变。平时,老人爱读书看报,学习、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家里种庄稼、养牛羊,仍然忙忙碌碌。有些人问他:你退休了应该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还看个啥报刊,种个啥庄稼,喂个啥牲口?他却说:“我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调解民事纠纷时,就给群众说不出道理,弄不好讲的话还会偏离了政治方向。城里的老年人爱跳舞、跑步锻炼身体,我种庄稼、喂牲口全身都能得到锻炼,比城里的老年人还锻炼得好。”如果谁家有了困难,老人会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献点爱心;村里有个矛盾纠纷,他都会主动参与调解。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老人从电视上看到灾区群众受灾的画面时,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第二天就向灾区捐出了1000元钱。2009年5月,本村一位贫困户的父亲去世了,正值炎热的天气,没有钱买棺材难以入土。老人知道后,主动送去5000元,让这位贫困户为父亲买了副棺材。2017年4月,村上进一步核定贫困户时,有些群众根本不符合贫困户标准,却为了享受贫困户待遇,上县上找领导,去镇上闹,到村上吵,一时间矛盾纠纷不断,致使精准扶贫工作难以开展。这时,老人主动站了出来,把一些上访户集中起来学政策,耐心细致地讲道理,反反复复做工作,终于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稳定了上访群众的思想。
  辛宗学老人退休20多年来,先后为镇安一些贫困乡村修建校舍、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捐款8100多元,为灾区捐款3100元,资助贫困学生1500元,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1.2万多元……他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故事,一直被方圆百余里的回汉族群众竞相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