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包扶干部倾力帮扶贫困户闯出致富路
文章字数:1583
 

  文/图 韩龙军 朱善国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来到商南县城关街道办碾盘村王启亮的茶场,只见山上茶园飘香,林下锦鸡鸣唱,新修2.5公里长3米宽的产业路直通茶山,一旁刚刚建好的厂房门上贴着对联,挂着红灯笼。他笑盈盈地向大家介绍:“这就是我的茶场”。微笑中包含着通过奋斗告别贫困迈向富裕的喜悦,更有对党的好政策的万分感激。
  为养家辛勤劳作
  39岁的王启亮幼时家境特别贫寒,父亲忠厚老实,母亲是哑巴,兄妹仨他是老大,他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家。先后给别人放过牛羊,下过煤窑,长期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年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2014年,在电视里看到外地养羊致富的经验,他就买了50只山羊在村茶场里的荒山上放养,欲以养羊脱贫。说是买羊实际是赊羊,他只有买20只羊的钱,便找人担保,再三保证后半年把羊出售了付清另外30只购羊款,卖主出于同情便答应他,让他把50只山羊赶走了。赶回羊群后,他便放在村集体的荒山上放养,那里无路无电,离家三四公里,他白天在山上放羊,晚上睡在原茶场3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子里。到了年底,他把能出栏的羊全卖了,付清购羊款,还收入了3000多块钱。
  脱贫路上遇“亲人”
  在2015年的“双包双促”中,王启亮被村上确定为贫困户,时任商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华对他进行包扶。刘华在包扶过程中,了解到村上有2000多亩荒山没有开发利用,其中还有400亩荒芜的茶园,只有他在荒山上放羊,觉得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太可惜了,就鼓励他把荒山和茶园买断经营权进行开发。王启亮一听连连摇头,对刘华说:“我一没资金,二没务茶的技术,咋敢买断经营权!”刘华鼓励他要有穷则思变的思想,没资金可以想办法,没技术可以学,人只要有志气、肯吃苦,没有干不成的事。反复的劝说开导,最终点燃了他脱贫致富的激情。他找到村上,道出了想买断村集体荒山和茶园经营权的想法,村委会研究后决定,同意以14万元的价格卖给他。
  14万元对王启亮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到哪儿去筹这14万元啊?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彻夜未眠。他把这个消息向包扶单位汇报后,刘华替他高兴,帮他申请5万元的贴息贷款,其余部分让他自己再想想办法。为筹钱,他东奔西跑,忙活了一个礼拜,但还是没筹够。一天傍晚又骑车出去借钱,摔伤了腿被送到医院。躺在病床上输着液体,眼睛瞅着吊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地往下滴,他眼里的泪水也一滴一滴地滴在枕头上。住院的日子里,他反复思考,觉得要摆脱贫困,必须挺起脊梁拼一把。出院后,他又踏上了艰辛的借钱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筹齐了14万元钱,和村上签订协议,勇敢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艰苦创业摘穷帽
  他记住了包扶干部的话,“人只要有志气,没有干不成的事”。经营权拿到手了,面临的是对茶园进行科管。由于茶园长期荒芜,杂草、藤蔓长得几乎看不到多少茶树,要请大量的人工去清除杂草。他只有硬着头皮去找人,先和工人协商,干活暂时不能给现钱,给每人打上欠条,等茶叶收了再给工钱。因为他为人实诚厚道,大家都乐意帮他干活,人力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不懂技术,他到县茶叶局及相关部门去打听培训信息,先后多次参加市、县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学习茶园的管护和茶叶加工技术,掌握了一定的科管知识;采摘期间缺少劳力,他白天在山上忙碌,晚上走村入户找工人;炒茶需要专业的技术工人,他花重金请来技术员现场指导。茶园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发展越来越好,目前他的茶场生产的有绿茶、红茶、扁茶等多个品种,产品除在本县销售外,还销往商州、西安等地。去年茶场茶叶收入28万元,他又增加了林下散养土鸡项目,养殖土鸡3000只,收入15万元。
  在政府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脱了贫,他从贫困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从2015年开始,他先后让本村5户贫困户常年在茶场务工,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和我们的交流中,他激动地说:“我脱贫了,多谢包扶干部开导,我一人富了不算富,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我的荒山面积大,今年我打算免费给他们提供场地,帮助发展林下散养土鸡产业,带动一批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