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304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是衣食无忧的满足,有人说,是浪迹天涯的自由;还有人说,是胸怀星空大海的包容。然而,对于一些看不见、听不着、无法行走的特殊群体来说,他们的幸福,更是来之不易。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用倔强和坚韧证明着,幸福可以创造。
  3月31日,洛南县有一个针对残疾人的主题讲座“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主要内容为: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二要追求创造型快乐,不要追求消费型快乐。三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幸福PERMA模型,联系社会生活,讲了幸福五指法,十分形象生动。四幸福要做好三方面,即有良好的心态,专注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结合当地残疾人周新成、肖波、张卫良等艰辛创业的故事,引发了现场60多名残疾人的共鸣和讨论。
  “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个事情可做,能把家人的生活维持住。”被誉为“轮椅上的养鸡人”的张卫良动情地说。6年前,张卫良不慎从高处跌落,胸椎以下高位截瘫,顶梁柱倒了,家中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不忍心让老婆孩子受苦,张卫良含泪咬紧牙关活了下来,他买了70只小鸡,经过4年时间,发展到现在的2000只,“平时,我骑着三轮车卖鸡蛋,一天大约有150块钱,跟在外面打工的人挣的差不多,有时情况还比他们好一点。”张卫良满足地说,创业之初,上鸡苗、买饲料都要借钱,现在手头宽裕了一些,前一阵子,他用积攒的钱搭建了一个养鸡大棚,还一次性买了2万元钱的饲料,这要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令张卫良一家兴奋的是,作为村上重点扶持的贫困户,他们只需交1万元钱,就能分到一套125平方米的新房,听说国庆节前后差不多就能分下来了。
  杨亚楠是个漂亮活泼、充满朝气的女孩子,如果不开口说话和走路,怎么都不会把她和残疾这个词联系上。20年前,母亲在生产时因难产缺氧,导致小亚楠一出生就成了脑瘫患儿,虽然智力正常,但病症影响到了她的运动协调能力,直到五岁,她才勉强摇晃着学习走路。尽管如此,这个弱小的女孩从不放弃自己,她用阳光自信的心态,克服了身体上的各种不便,克服了歧视异样的眼光,在读完初中后,选择去宝鸡自强学校学习计算机,在此期间,因为表现优秀,她还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毕业后,又去新华电脑软件学校进修了8个月。为了更快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杨亚楠在电脑学校当过辅导老师,做过“饿了么”的派单员,还钻研过电子商务。经过努力,目前,她在洛南《本地关注》有了一份心仪的工作,负责信息采集和软文写作。“曾经,我的梦想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不让家人操心,每天晚上睡觉前,回顾这一天,觉得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现在这个梦想终于成真了。”杨亚楠说,她看到身边好多残疾人,沉沦在悲观之中,便心如刀绞,她想让他们和自己一样,身残志坚,乐观地接受自己,融入社会。
  洛南县残联副理事长赵崇启就是一个克服了腿脚不便等困难,靠着自己的奋斗,多年来致力帮扶其他残疾人重新点燃生活希望的励志典型。他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残疾人因身体障碍及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县肢协通过举办心理辅导等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让他们在脱贫攻坚的队伍中,一个也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