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山坳里种起铁皮石斛
文/图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795


  俗话说,北有人参,南有石斛。这里的石斛是指铁皮石斛,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生长于海拔1600米的悬崖峭壁上,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云南等地,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但是,柞水县营盘镇药王堂村的陈未志父子却凭借智慧和努力,破解了铁皮石斛人工栽植的难题,让这种南方植物在北方安了家。
  南方药材北方安家
  之所以选择种植铁皮石斛,缘起上世纪90年代。那时,正值盛年的陈未志在云南某地质队打工,看到当地人用地栽的方法种植铁皮石斛,感觉很新奇,在深入了解铁皮石斛的药用价值后,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铁皮石斛移栽到老家,让家乡人也能用到这种“救命仙草”。想归想,因为人工培植技术尚不成熟,况且南北气候差异巨大,种植铁皮石斛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于是,陈未志的想法一搁置就是几十年。
  从云南回乡后,陈未志先后在铁矿、丝织厂上过班,还办过砖厂,后来场地被征收了,一下子闲下来的他有些无所适从,脑子里又冒出了年轻时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儿子陈擘的大力支持,父子俩走访发现,商洛基本没有规模种植铁皮石斛的先例,这个产业在当地来说就是一个特色,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陈擘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四川有一个专卖铁皮石斛幼苗的公司,便立即联系并实地考察,在这个过程中,陈擘对铁皮石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掌握到一些实用的种植技术。他发觉,种植铁皮石斛的技术含量很高,一旦决定种植,就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当然,也要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
  2015年初,陈未志父子东拼西凑了借来20多万元钱,在家门口的空地上建起2个占地500平方米的双层保温大棚,为了节省开支,父子俩自己打地基,自己组装喷淋设备,将旧风扇改造放在大棚里通风。6月下旬,陈擘便从四川引进了价值20万元的铁皮石斛幼苗。铁皮石斛的特性是透气、透水,不能像普通的作物一样直接在地上种,而要放在离地面一定距离的苗床上,用透气性好的基质来培育。为此,他们专门从安徽购回了树皮和羊粪,培养出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基质,厂家派来了一个技术员,帮助他们把幼苗顺利移栽上了苗床。
  攻克技术难关
  然而,这仅仅只是创业的第一步。技术员走后,陈未志父子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技术问题,铁皮石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却很娇贵,在气温低于18度或高于30度的情况下就会停止生长,夏秋季节下连阴雨时特别容易生虫,虽然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向出售种苗的公司咨询,但他们给出的意见都是以南方的生态环境为依据的,很多技术和经验在北方用不上,所以具体该怎么解决还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2015年秋天,苗床生了很多蜗牛,专吃石斛茎叶,由于不能直接喷药,我们就靠人工一只一只的捉,没过多久,又出现了黑斑病。”陈擘说,那年冬天气温极低,怕苗子被冻坏,他和父亲就在大棚里烧了6个炉子,晚上父子俩轮流在大棚添火,但挨着火炉的苗床上冰融掉了,离得远的那边苗床上冰层还压得咯吱响,一个冬天下来苗子被冻死了一半,损失10多万元。之后,陈擘吸取教训,花钱买来了一个大锅炉,并安装了温度计,温度方面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父子携手同创业
  在创业的道路上,陈擘和父亲陈未志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平时,陈擘主要在外面跑市场,具体的管理就交给了父亲。为了深入了解铁皮石斛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技术,60多岁的陈未志学会了用手机上网,一有疑惑或问题他就上网查询,经过2年多的实践,陈未志俨然成了一个种植专家,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大棚检查苗床的干湿度,看看苗子的长势,发现杂草就及时清理掉,避免影响根部的呼吸。“夏天3天浇一次水,冬天十天、半个月浇一次,让棚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陈未志说,夏天因为气温高,杂草生长旺盛,他全天都得守在棚里,悉心照看苗床,其他季节也要早晚观察,中午根据温度放2—3次风,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老来创业让陈未志放弃了本该怡享天年的乐趣,老战友聚会、朋友约他出去旅游,他都因没有时间而推掉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陈未志父子种植铁皮石斛的事得到了县上的高度重视,县扶贫办、药办都给予了他们相应的扶持和补贴,还经常有丹凤、洛南、山阳等地的创业者过来参观取经。
  陈擘告诉记者,2016年秋天他们剪了一些石斛的茎叶,但因为刚开始种植经验不足,收成很少。今年石斛长势不错,预计能收1000多公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一斤新鲜的石斛能卖到400至500元钱,今年收成应该不错。陈擘说,目前他们已经尝试自己剪枝来繁殖石斛,接下来还会做更多的探索,让南方的石斛在北方生长的越来越好,发展的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