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梁家河,一个有着大学问的地方
文章字数:1342
   5月2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开始在各地新华书店热销,怀着对梁家河的向往(一直想去但仍未去),更是对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插队的不凡经历的敬佩,我第一时间买到它,并津津有味读起来,爱不释手,一鼓作气,读完方停,深有体会。
  如果说去年出版的《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以访谈回忆录为体裁,从当年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生活、学习、共事的相关人士的口中了解青年习近平,那么此次新作《梁家河》则是以文学纪实为体裁,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习近平与梁家河之间的缘分情谊,触动人心,真励志之作,影响深远。
  正是因为有了在陕北的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经历,七年的农村艰苦生活与劳作,七年的奋斗与拼搏,才使得青年习近平由迷茫到坚定,逐渐走向成熟,过“五关”而“脱胎换骨”,从此立下了“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因此,正如后来习总书记所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是一个能锻炼人、激励人的地方。青年习近平于15岁来到了这里,从北京到陕西,从城市到农村,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瞬间反转、相差悬殊,更是人生理想突遭打击与幻灭,一切都是灰暗之时,是梁家河这个民风淳朴、群众厚道的小村庄无私地接纳了他,给了他帮助和温暖,更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和智慧、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同时,也是梁家河的村民帮助了他实现了学业梦想——上清华大学,实现修身之志!
  梁家河,是一个促使青年奋发向上的大熔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青年习近平一起奔赴陕北延安的青年才俊很多,当他们初踏陕北高原境地,身临其境,才方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心中的所想所念之地与实际相差甚远,一时梦想破碎、理想受阻、前途渺茫,这样的打击可想而知。同时,入乡随俗,他们还必须“过五关”(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些困难与挑战对于当时来自城市的十五六岁的青年们来说是巨大的、不易的。但也正是因为他们“上山下乡”来到了陕北延安,来到了延川县,扎根于梁家河,这个具有“大熔炉”般特点的梁家河锻造了他们,磨砺了他们,改造了他们,使得他们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促使着他们立志扎根农村,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腿蹚深水”的拼搏干劲。
  梁家河,是一个青年立志、修身、磨砺之地。我认为,梁家河不仅是以当年的青年习近平为代表的青年才俊们的奋斗拼搏之地,也是现当代青年们的立志、修身、磨砺之地,更是现在的我们学习、以之为榜样之地。在漫漫人生路上,历经百回之艰难,方能成就人生之志。
  仔细想来,我与陕北延安是有缘分的。我曾在红都延安励志求学,于圣地延大立修身储能之志,且与师友建立了友好情谊。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三年宝贵时光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延安人民的纯朴与热情、延大教师的敬业与朴素、圣地延河的雄伟与宽广,他们用实际行动很好的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精神。因此,这样美好的民风与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奋发向上。
  总之,梁家河不仅培育了一代伟人,让青年习近平从这里整装出发,实现其“为人民服务”的鸿鹄之志,而且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修身、敬仰之地。
  无奋斗,不青春,学习梁家河之精神,正是吾辈青年励志奋斗之时。
  梁家河,你确确实实是一个有着大学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