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双戏楼看秦楚建筑的区别
文/阮诗蓉 图/陈静
文章字数:1297


   
  山阳县漫川古镇地处陕西东南边陲,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至今尚在。南宋时,这里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骡帮会馆,为四水归堂式清代砖木建筑,建筑工艺别具一格,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役就曾在这里发生。
  镇内有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馆、鸳鸯双戏楼、黄家药店、明清古街等建筑。由于漫川古镇地理位置独特,是北接西安旱路、南达武昌水路的交通枢纽,会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后,双戏楼作为学校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外街抬高,造成内街积水无法排出,楼底经常处于泥水浸泡中,导致根基朽坏成为危楼。2008年底,该楼经过重修,基本重现当年格局,整体保存比较完好,有较多的清朝年间的木雕、石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位于骡帮会馆中轴线上的双戏楼建筑最为精美。该建筑为一南一北同向并列建筑,中间巧妙连接,合用一堵山墙,是中国唯一一个连璧式双戏楼。北边的名曰关帝庙戏楼,南边的名曰马王庙戏楼。古时,两个戏楼“你方唱罢我登场”,马王庙戏楼主要以演唱汉剧为主,关帝庙戏楼以演唱秦腔为主,一个婉约,一个雄浑。
  我国南北方文化在这里和谐共存,这种对比在建筑风格上也是非常明显。
  马王庙戏楼建筑为重檐,显得灵秀细腻,建筑结构严谨精巧,有藻井为八角形,单檐歇山顶,顶部原有盘龙戏珠悬空,四周有高浮雕精工雕饰,梁柱枋额上遍饰木雕,每一幅木雕图都有一个故事,或为民间传说,或为一部经典曲目;山门由门房与左右两侧街房组成,左街房面阔两间,进深一间,单檐阴阳板瓦硬式小山建筑,梁架为5檩,屋面与正房后坡屋面相交,形成阴沟两道,正脊为板瓦摆放而成,7道檩条两端均插入两侧山墙之中;山墙前后做马头墙,前檐装修改为木板门及隔板,后檐通透,室内后加设木楼板,屋面脊均为灰陶雕花脊。右街房面阔一间,进深两间,单檐阴阳板瓦硬式小山建筑,梁架为穿斗式结构,7檩用两梁柱,前檐临街,装修做木板门。室内5墙体,右侧与山门山墙相接,左檐口做墀头墙,两柱紧靠关帝庙左街房山墙而立,室内由木板分上下两层。
  关帝庙戏楼为单高挑檐,有秦人雄伟强悍的阳刚之气,有九脊重檐歇山顶。藻井上有木雕八卦太极图,楼口上方原有八仙过海图,可惜文革时期被毁。山门由门房与左街房组成,门房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阴阳板瓦硬式小山建筑,梁架穿斗式,7檩两头插入马头墙中,前檐已改为木板门及隔板装修,室内增设二层木板楼,房脊均为灰陶雕花脊。左街房面阔两间,进深二间,单檐阴阳板瓦硬式小山建筑,右侧与关帝庙戏楼山门共用一山墙。在后台的后方梁架上,清楚地记录着“重兴班”“长乐班”等戏班在此演出的印记。
  演出剧种以汉剧为主。“汉剧”俗称“二黄”,又有“楚剧”“汉调”两种叫法,主要流行于长江、汉水流域。解放后,汉剧曾红极一时,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为汉剧艺术的振兴和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创新、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江文化的温婉和黄河文化的狂悍在这里交融,形成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漫川大调”。现在,漫川大调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