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南京”与“智慧商洛”
张前
文章字数:3076
  按照宁商两市发改部门的协作机制和工作安排,我于今年6月份被派往南京市发改委挂职学习。两个月以来,通过与南京市发改委、市信息中心相关同志的座谈交流,对“智慧南京”建设,特别是对“我的南京”APP进行了调研,深切感受到这座六朝古都的智慧内涵和创新魅力,也引发了我对“智慧商洛”建设的一些思考。
  “我的南京”基本情况
  “我的南京”看似是一款集成南京市民各类生活信息的城市级公共服务移动应用软件,但它背后有着强大的基础数据收集分析能力和资源共享平台,是“智慧南京”建设成果的直观体现。
  2014年8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基于“智慧南京”的建设成果,试水“互联网+”领域,形成了南京“一网一号一窗”政府服务模式。“一网”是指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一号”是指市民唯一的实名认证账号、“一窗”是指基于物理的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的手机端政务服务窗口,从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级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南京市城市智能门户——“我的南京”APP。目前,“我的南京”汇聚了26家职能部门、26家公共事业单位、32家企业在平台上部署的社保、公积金、公安、交通、环保、旅游、信用、金融、绿色出行等多领域的“信息惠民”服务。
  “我的南京”自2014年8月16日上线运行以来,经过近四年建设运营,特别是2017年开通了移动、电信、联通、支付宝、人脸识别、银联卡和线下实名等多种注册方式后,用户数量显著增加。截至2018年4月实名注册用户已接近300万人,平均每日注册人数近3000人,每日访问量超过1000万次,日活跃用户数在40万左右。
  “我的南京”包含“我的家园”和“城市频道”两个部分,其中“我的家园”呈现了公积金、社保、房产交易登记、个人纳税、信用贷款、个人信用、驾照、车辆、水费、电费、燃气费等与本人相关的各类信息;“城市频道”提供了交通、健康、文化等和南京市政务以及居民生活相关的近100项城市服务。2017年,“我的南京”又在医疗健康、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公益环保和个人服务等四个方面增加了33项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了便民服务能力。据统计,社保查询、公积金、个人纳税、绿色积分、车辆违章查询、今日步数、驾照查询、购房证明、公交出行、信用贷款,缴纳水、电、气费等功能深受市民欢迎。
  “我的南京”通过数据资源的跨部门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率,改善了用户办事体验。体验一:线上电子购房证明申请。市民只需在“我的南京”上填写家庭基本信息,通过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公安、民政、不动产等各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后台完成用户资格审核,市民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在线上开具成功。体验二:居民参保、医保缴纳、社保卡补卡等全过程在线服务。2017年11月1日上线社保卡补卡和居民参保功能,当日完成222人补办社保卡、396人参保。据统计,目前通过该功能缴纳医保的市民占全市的50%以上,缴费金额达4658.57万元。体验三:大学生房租补贴在线申报。留宁大学生只需上传学历证书和租房合同及发票的照片,通过跨部门互认共享和后台数据比对进行资格审核,可线上申报租房补贴。截至2017年底,毕业生租房补贴申请人数达4.8万人,发放租房补贴2.14亿元。体验四:信用贷款线上授信和下款。基于用户实名注册信息,“我的南京”通过构建用户信用模型,自动计算信用贷款额度,不需市民填写一张表格、提交一份证明,全线上完成授信。目前,已有约1.9万人享受到这一普惠金融服务,信用贷款额度超过38亿元。体验五:精准服务企业。根据用户所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精准推送与其相关的最新政策信息,降低企业的信息搜索成本,促进各类政策与企业有效对接。2017年共有158家企业通过该功能提出小微企业认证申请,企业信用贷款预批金额达5210万元。
  “我的南京”的优势特点在于:一是服务理念转变。“我的南京”平台提供的交通出行指数、公交乘坐指数、大数据路况分析等交通出行服务,让出行者自主决定出行方式、选择合理路线。使得行政命令转变为管理者的自主选择,实现市民“自己管理自己”,形成了城市管理的“自治”机制。二是注重市民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分析社会公众需求,探测需求热点,并以此为导向提供精准信息,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三是以服务获取信息,让信息提升服务。“我的南京”上百万级的用户既是信息消费者,也是信息产生者,即平台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和用户本身产生的数据资源,构成了城市大数据生产、采集、分析、利用、服务的良性循环。
  “我的南京”集成度和用户数居全国领先,先后获得了国家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智慧江苏重点示范工程、江苏省十佳APP等诸多荣誉。
  “智慧商洛”建设情况
  智慧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对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和改善民生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目前,全国超过95%的副省级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或已经在建设智慧城市。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的软件建设和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为此,我市于2016年9月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启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12月,领导小组评审通过了《商洛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商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1)》,明确了商洛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体系架构、建设任务、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为“智慧商洛”建设提供了发展蓝图和行动指南。虽然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已经高点定位、统筹推进,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秦岭最美的地方不光有颜值,也更加有智慧。
  思考和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涵盖经济、科技、环境、交通、生活、教育和基础设施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主要结合“我的南京”APP的调研情况,就商洛智慧城市建设将要上线运行的APP建议如下:
  要整合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要打通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壁垒,加强数据归集,深化数据共享,形成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将后台整合的跨部门数据主动推送到个人掌上,无需用户多号绑定、多次认证、多点查询,真正实现公共服务从“广播式”到“精准化、个性化”转变。
  要惠民便民,注重用户体验。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理念,弄清楚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最希望以什么方式提供服务。针对传统服务模式信息分割、检索复杂、流程繁琐等弊端,能够线上完成的流程,绝不让用户跑腿,能够后台整合的信息,也绝不让用户提交,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蹆”。
  要开放共享,推动合作共建。要建立人社、公安、交通、环保、旅游、信用、公积金、金融、政务大厅等政府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惠民服务的共建模式,平台提供实名认证、资源开放和大流量的用户导入,各类服务提供方依托这一基础平台提供各自专业服务。
  要以用促建,创新运营模式。要不断通过拓展服务功能吸引大量用户、通过扩大用户规模集聚更多服务功能,实现平台的服务与用户数量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双向强化,形成以服务换数据,以数据提升服务的良性循环和城市大数据生态系统。
  要优化功能,体现商洛特色。要在开通社保查询、公积金、个人纳税、车辆违章查询、驾照查询、购房证明、公交出行、信用贷款等一般服务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增设能体现商洛特色的服务功能。比如开设“民生实事”(每年十件大事)板块,让市民了解市委、市政府为民办事情况,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开设“脱贫攻坚”板块,为贫困户、扶贫干部提供政策宣传、补助申领、优惠政策享受等服务功能;开设“商洛特产”板块,为我市农特产品销售提供平台和服务;开设“秦岭特色小镇”板块,提供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全域旅游;开设“平凹书屋”板块,提供线上阅读,借助名人效应,宣传推介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