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接第一版)
文章字数:2336
  经济贡献不断提高 规模工业企业纳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0%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工商企业培植壮大骨干财源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政策,积极上项目、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工业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财税贡献突出,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金36.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0%。仅山阳县必康制药一家企业2017年就上缴税金4.5亿元,占山阳县财政收入的51.4%,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1.1%。社会贡献显著,2017年,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37.4%,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3%;吸纳就业人员达到4万人,工业发展成为财政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中坚力量。
  工业支撑作用彰显,在2017年较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财税贡献增加3.7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园区承载不断增强 成功创建两个省级高新区
  在发展方式上,我市坚持“开放创新、高效集约、绿色生态”的建设目标,合理布局园区产业,促进园区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商洛高新区为骨干,15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商南硅科技产业园、山阳金川丰幸化工产业园、镇安石材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为后劲的园区建设新格局。
  园区发展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15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增入园企业57户,累计达到153户;实现工业产值663.8亿元,同比增长20.6%。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7年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建成标准化厂房20.5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达到37.6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9亿元,同比增长20.8%。各县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服务机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平台、投融资担保公司、一站式办公窗口等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园区发展实现了有机构、有职责、有投入、有效益。
  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山阳县县域工业集中区4月成功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2014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内外50多个市、县区政府和园区前来我市考察学习工业园区发展经验;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各县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规格统一由正科级升为副县级,并增加了4个副科级内设机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商洛实施方案》为指导,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强化调研论证力度,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和路径,制定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延链、补链、铸链能力,力促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滚动实施3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推动矿产建材等传统产业向“绿色矿业+新材料”方向转型,绿色食品向特色产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生物医药向精度提纯、新药创制、高端定制方向转变。我市被省上表彰为2017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先进单位,获得奖励资金2000万元。先后建成了比亚迪太阳能电池及电池材料、跃迪新能源汽车、丰源万吨氮化钒、必康医药产业园、森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大批拿得出、叫得响、贡献大的工业项目。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资源禀赋,积极引进大项目,发展新项目,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条,新的增长点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陕西跃迪2万辆电动客车和10万辆电动车项目建设顺利,前期5000辆电动客车项目已建成投产,10万辆电动车项目预计2018年底建成,两个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与之相配套的泰科公司汽车刹车盘,天元公司汽车座椅等企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初具雏形;比亚迪公司动力电池隔膜纸和电解液生产线建成试产,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商南神州电子产业园2017年实现产值13.6亿元,主要产品热销韩国和欧洲。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增加值增速达到15.6%。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产比例由2015年的14.8:52:33.2调整为2017年的12.3:55.2:32.5;2017年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的材料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现代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上涨1.1和2.1个百分点;以硅石开发为“链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现代医药企业盘龙制药2017年成功上市,实现了商洛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78亿元,先后选派276名科技特派员和107名“三区”人才,深入全市七县区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主体意识,促进了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为发展内生动力。全市成功培育27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662件,授权专利454件。氟磷酸钒锂正极材料、超高纯硅铁材料、无感陶炭线性电阻、鼻腔冲洗剂等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应用。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共发展省级民营转型升级示范企业37户,“专精特新”企业20户;培育三星企业155户;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7个。
  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全力打造工业经济数字化生态圈
  此外,我市不断深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网络提速降费、两化融合等重点工作成效明显。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7年全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44亿元;新增光缆总长2.32万公里;新增光纤到户端口13.85万个;新建楼宇光纤覆盖率达100%;固定宽带用户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8.39M。农村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完成光纤通达行政村1073个,全市所有行政村终端开通上线,实现了宽带网络全覆盖,网络速率达到12M以上。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17年组织全市100户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山阳县必康制药公司成功通过国家贯标试点评估,在各县区、各企业中推广“阿里钉钉”智能移动办公,全市企业两化融合总指数达58。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适时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若干意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强化与华为、天和防务、陕西移动等知名信息网络技术公司的合作联系,有效加快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互联网科技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