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红岩寺的夏天
李 飞
文章字数:1472
  
  春天打了一个盹,夏天就来了。那最早的气息如老母山上葱郁丰盈的草木,激情奔放。和它一起来的还有那经历了长途跋涉的阳光,它们簇拥着跨过镇前的小桥,涉过一条弯弯的小河,爬满广袤,蓬勃,草长莺飞的田野。睡在树上的鸡叫了,它穿着霞光裁就的金色羽翼,扑拉着翅膀,扯着脖子,那一声引吭高歌,引起群鸡跟进,整个红岩寺便在这起起落落的鸡鸣声中,开启了新的一天。
  第一次听到红岩寺,我以为它是一座寺庙,却不想完全不相干。红石岩下建有东岳庙,所以得名红岩寺。不管是东岳庙给了古镇身份,还是红岩寺因东岳庙的红岩而得名,反正红岩寺就这样环绕在老母山的怀抱中,静谧安详。
  大片大片跌落的阳光落在镇子里,开始四处游走,或诡异地散开。新铺的石板路,换掉了被时光打磨的伤痕累累,如一张历经沧桑的老脸,满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换掉了多少年往来的脚印却换不走岁月的足迹。这足迹中,既有陈胜起义军准备攻入咸阳推翻秦二世的养精蓄锐,又有赤眉军招纳兵勇的慷慨激昂,还有黄巢起义军操练武艺,李自成筹备粮草,更有红二十五军建立苏维埃政权,343名革命志士和无畏群众的英雄壮举。从来不缺英雄的红岩寺,不仅有江湖故事,还有革命豪情。虽然这些故事都被岁月封尘进了历史,但一条老街、一座戏楼、一座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却铭记着那些模糊在岁月中的身影。凭着一腔热血和革命干劲,6年前,我来到了红岩寺工作,一待就是六年。六年里,我将自己的青春热情、人生理想都融入了这片土地,也对这里充满深情。
  阳光也有走累的时候,穿过沟沟坎坎,走过坑坑洼洼,进入老街便如长了翅膀似明明暗暗。泥土夯筑,土坯垒起,宽檐深屋,灰色鱼鳞小瓦,插镶式门板,木棱雕窗,店铺夹道而设,商贾往来,生意依旧,让老街上的房子如博物馆里的古董似,装满了岁月,也装满了人生。虽然这些房子没有新街上的楼房光鲜,也没有镇尾那些新盖的房子高大,但它们却在孱弱中,保留着一百年前的纯朴与坚强。
  沿着老街绕过临街的民房,径直向南便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戏楼。戏楼坐南朝北,由楼基、楼台、楼宇三部分组成。楼基用青砖砌成,中空,楼面是漆木板合缝镶铺。一般的戏楼前边都用四根大柱支撑楼宇,而红岩寺戏楼却只用了两根直径1.5尺的柱子。台前两根大柱上方,各有一道雕有双龙戏珠的斜撑,极为精致生动。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中档门,一律用椴木雕刻的棂窗,正中是跃跃欲飞的“龙凤呈祥”。舞台的天花板用山桃木由里到外铺了三层,正中为八卦顶,中层画有蝙蝠、麒麟、鸵鸟,外层画有瓶花飞鸟和走兽。戏楼屋脊由左向右爬伸的两条龙构成,正中有三层小塔一座。前檐两角为翘檐,翘檐下吊着小铜铃,两个横梁顶端均有精巧的雕刻,左为“魁星点斗”,右为“刘海戏蟾”,工艺可谓巧夺天工。虽然我们都在一路向前,推陈出新,弃旧从建,但有时一些旧日的东西总能让人找到来时的路。历经百年,竟能偏安一隅,给现代人保留一处能够进行怀想之地,仅这就足够红岩寺风光了。
  和老街一样,虽然戏楼风光不再了,但是它的历史却仍在继续,红岩寺人的革命热情却被英雄雕塑、革命纪念馆给收存了。
  镇里是烟火人家、平淡日子,镇外是大大小小的田地,生长旺盛的草木。夏日的田间,半人高的玉米已经密不透风,洋芋花开得正艳,大豆也是生机勃勃。和庄稼一样旺盛的,是蓬勃的野草,车前子,香附子,狗牙草,莠草,小虫儿卧单,恣意盎然。风从田野里走过,携来庄稼的密语,我能听见蛙们在一场夏雨滂沱后欢呼,也能听见蟋蟀在夜里歌唱了,还能听见高粱的窃窃私语,手牵着手向秋日的那团火红奔跑。
  忙碌的土地从来没停止过脚步。你看那些白花花的阳光,不知疲倦,不辞劳苦,就像这红岩寺镇的人一样,总是执拗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