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8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座文化名城 一个走向世界的诗歌节
本报记者 谢非
文章字数:1251



   
  9月2日晚,第三届“中国天水·李杜诗歌奖”颁奖盛典在甘肃天水麦积区翠湖公园隆重举行。当晚,湖光潋滟,细雨绵绵,让整个活动更富诗情画意。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总面积1.432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82.9万,古称上邽、秦州,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这里也是诗仙李白祖居地、诗圣杜甫寓居地。历代教科书中均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李白在其诗文里反复陈述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其叔父李阳冰在为李白作品集所写的《草堂集序》里也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这里的“成纪”,就是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妻带子,来到天水(时称秦州),投奔当时居住在东柯谷(现麦积区甘泉镇柳家河村)的侄子杜佐,并在秦州居住将近半年,创作的110多首《秦州杂诗》和《陇右诗》,成为杜甫诗歌发生蜕变的分水岭。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诗是《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天水城南的南郭寺至今还有建于清代的诗圣堂,麦积区甘泉镇柳家河村尚有清代杜甫东柯草堂遗迹。文革前,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玉泉观内尚有纪念李白、杜甫的李杜祠。
  天水历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国在此设立了邽县和冀县,是中国历史上建城设县最早的地方。境内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
  天水最著名的景观当属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麦积山又名麦积崖,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目前,麦积山石窟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这些不同类型的窟龛、崖阁,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实物资料。
  天水悠久的历史,让这座城市拥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自2016年起,天水市委为了彰显天水与李白、杜甫的不解情缘,打造“诗意天水”文化品牌,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每年一届的“李杜诗歌节”,颁发“李杜诗歌奖”。三年来,先后有20多位优秀诗人获此殊荣。
  今年的第三届“李杜诗歌节”自5月28日开幕以来,先后举办了各类采风活动、“世界遗产·人类共享”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文化三周年对话活动、东柯杜甫草堂提升改造及“东柯杜甫草堂”石碑落成揭幕等活动。为了扩大“李杜诗歌奖”的影响力,今年还增设了国际诗歌奖。
  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的“李杜诗歌节”,是由天水浓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出来的一次诗歌的盛会,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感受西北城市的苍凉与厚重,进行思想的碰撞,抒发胸臆,再将它们融汇于诗歌当中,让诗歌成为这座文化名城一个新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