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文显山下
刘剑锋
文章字数:4951


  站在文显山上一览浩荡连绵的群山,但见两条清澈的小河如飘带般轻盈地挥洒于千沟万壑。西边的一条称瓮沟河,东边的为干江。它们在高耀镇东南汇合,经三要镇东一路北去,于灵口镇东的大嘴注入洛河。站在文显山北望,峡谷中的瓮沟河漫过几只“大瓮”,轰然而去;东望,豫陕咽喉铁锁关隐约可见。翠色无垠、充满传奇的文显山下又岂能少了一道道的美味?
  瓮沟河·瓮沟
  一条发源于丹凤县庾岭境内的七里窨、郝家塬一带的小河,称东沙河,在流经炉道、两岔河之后,向北穿过厚厚的蟒岭,再经高耀镇迂回北去,在灵口镇东南角的大嘴塬下注入洛河,蜿蜒约40公里。
  北入洛南境之后,东沙河犹如一把清澈的刃斧,把横亘眼前的蟒岭劈出一道曲曲折折的河谷,呈梯状迂回而下。蟒岭河谷之中有一段峭壁陡立、悬崖对峙、水流飞泻的峡谷,这儿原本是整体相连的岩石,在漫漫的岁月里,东沙河的清流将坚硬的岩石粗糙的棱角一点点磨去,磨得光洁清莹;而飞溅的水花又在光洁清莹里剜出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圆润光洁的深坑。其中3个深坑最为有名,因其犹如深不可测的大瓮,流水跌入,水声轰鸣,因而,这段河水便称作了瓮沟河,这段弯弯曲曲的峡谷便称作“瓮沟。”
  相传,瓮沟河一带蟒岭山体相连,东西纵横成一道屏障,堵住南北水流,致使上游的炉道洪涝频繁,灾害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苦衷被天上的王母娘娘所闻,遂派一位天庭女神,拿着王母的金簪下凡,将蟒岭一带的山体划开。这位女神在挥簪划山时曾停顿三下,就形成了三道深不可测的深洞,形若深瓮。深瓮水声回荡,又搅扰了地下龙宫。龙王在王母娘娘那里奏了一本,王母娘娘便将女神打下凡界。不得回天宫的女神因心生怨气,就化作美丽的长发女郎,常常坐于河边光洁的石头上,或飞针走线,或眉目顾盼,若有人来,便潜入水中,变作一条美人鱼;人若挑水捕捉,必溺水而死,葬身鱼腹。
  第一道瓮,在河谷较宽处,水流石上,晶莹如玉,坦平如镜,春到花瓣飘零,夏来绿荫倾覆,秋至红叶倒映,冬日飞雪流泻。
  第二道瓮,大小共计三个,基本呈“品”字排列,水流湍急,浪花飞溅,若玉帘垂挂而入瓮,瓮中碧水深幽,水声炸裂。
  第三道瓮,在峡谷中倾斜着,瓮口呈扁状,水流涌来,飞瀑溅玉,浪花翻卷,玉珠之声荡漾于静谧的峡谷间,别有一番空灵的味道。
  瓮沟深居蟒岭山中,欲睹峡谷之中、水流之下的一道道深瓮,无路可寻,只能在水边的悬崖上下攀缘,在河谷间蹚水萦回,在荒岭上艰难跋涉,才可见藏于深山人未识的瓮沟。
  瓮沟,一幅静默的山水奇画,她藏得很深。
  豫陕咽喉铁锁关
  文显山下有个村子叫“双关”,因此地有两个著名的关口——铁锁关、鸡头关而得名。文显山脚下北边,一座状似鸡头的小山脉,静卧于干江河畔,成为扼守川谷的一个关口,称鸡头关。后修建联通洛南与河南卢氏的307省道,鸡脖被斩断,“鸡冠”与“鸡身”分离。沿307省道(现为344国道)东南盘旋而上,即铁锁关。
  中国多地以“铁锁关”名之。最著名的是长江上的夔门铁锁关,为扼守夔门天险,以铁索横于江上而设关口,掌控江上船只往来,战时可以御敌,平时又为江上商船纳税之“税卡”。陕西有两个铁锁关,一个在汉中的宁强县东部,有铁锁关镇,地势形如铁铸锁钥,崎岖险峻,易守难攻,因名,明清为宁羌州东部重要关隘。
  陕西另一个铁锁关位于洛南县境东南。
  站在文显山东望,铁锁关隐约可见。
  铁锁关亦称箭杆岭,传说宋时杨家将的箭杆落于此处而得名。又称,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投奔李自成后回卢氏城接取家眷的牛金星,被卢氏官衙拘捕,李自成大将李过奉命偷袭卢氏城,劫了大狱,烧了官署,救出牛金星,从铁锁关进入洛南,转到石门寨。传箭杆岭又因李自成军的箭杆遗落此处而得名。
  铁锁关横亘于豫陕之界。东为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河村,西为洛南县高耀镇。地势险要,形如铁索,扼守豫陕往来之咽喉,故名“铁锁关”。铁锁关主脊海拔1225米,长2公里。古时筑有关隘,石路通衢,楼阁林立。当年的关门以厚木做成,外固铁皮;门洞上圆下方,五尺多宽,九尺多高。关门上方有阁楼,阁楼内塑有土地和山神像;关内竖有石碑多块,关门两边建有两丈多厚的关墙,均以青石条砌成,沿山脊南北延伸。关墙上有垛口和枪眼。公元1957年,关口遗迹被拆毁,石条、石碑多被运到兰草小学和兰西小学,砌了学校屋基。
  古之名关铁锁关,在进入20世纪以后,更是声名远播。
  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从洪湖地区北上,向豫西陕南一带转移,于公元1932年11月19日攻克铁锁关,到达商洛后又转战汉中一带,完成了战略转移。
  1934年12月,虽然国民党军控制了入陕的要道,但红25军2900多人还是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第六十师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由河南卢氏县城与洛河之间的一条隐蔽小路,于7日入驻官坡兰草,8日从铁锁关进入洛南县境内,并于铁锁关击败200多人的洛南保安团,随后又在三要街南的九泉山,将国民党第248团第3营全部歼灭,从而开始了在商洛长达8个月的气壮山河的长征。
  在洛南流传着一首关于红25军入铁锁关后的歌谣:
  “正月雪花迎新年,红军来到咱洛南。
  红军兵强马又壮,领咱穷人把身翻。
  二月鸟儿垒新窝,红军来了喜事多。
  又抗税来又抗捐,财主见了打哆嗦……”
  2016年12月洛南政府网的一则招商消息《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纪念馆项目简介》称,洛南将在三要镇三要街村建设“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纪念馆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修建红二十五军九泉山战斗遗址、许旅旅部、许旅练兵场遗址纪念馆以及车辆容量150辆的停车场一处,接待300人餐饮、住宿的旅游服务设施一处,大型纪念碑一座,观赏亭若干,“项目概算总投资1.2亿元”。
  文显山下的美味
  文显山下的三要镇,因地处边陲要冲,贸易集散地,三地人等往来频繁,因而三要也少不得美味,比如九泉豆腐、三要羊肉。
  九泉村是三要镇南的村子,因山谷有九眼山泉而得名,旁边的山也就叫了九泉山。九泉豆腐即出自这里。
  朋友刘琰珺在《九泉的豆腐》一文开头就说:“商洛的好豆腐出在洛南,洛南的好豆腐出在三要,三要的好豆腐出在九泉。三要的豆腐是豆腐中的精品,九泉的豆腐是豆腐中的极品。”“洛南的豆腐以白、嫩出名,三要的豆腐更是白嫩香鲜,九泉的豆腐除了白嫩香鲜,还兼入口甘甜,软滑耐品,后味无穷,人誉‘老汉美’。”
  九泉豆腐之所以远近闻名,唯是“三好”:黄豆好,三要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其所产大豆颗大粒圆,营养价值高;水质好,九泉村泉水甘洌清甜,少有杂质;功夫好,虽有打浆机,但工艺却是原始的工艺,且为石膏点浆。
  九泉豆腐已经成为三要镇的绿色特产中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去三要者,总是要带几斤九泉的豆腐回来,但九泉豆腐人慕而尽买,常因售罄而无所收获者,则懊恼而归,怨声连连。
  三要另一道美味为羊肉泡。
  三要山明水秀,青草肥美,所饲养之羊肉鲜美清新,因而羊肉泡便成为一道独具风味的美食。将鲜美的羊肉在大锅里以秘制调料熬煮,肉烂而柔嫩,汤浓而清新,虽膻腥味厚但味道独特,肥而不腻,待揭开锅盖,香味四溢。三要的泡馍其实是“羊肉套馍”,馍不在锅里与羊肉一起煮,馍亦非死面而为酵面。将馍饼按照自己喜好在碗里掰碎,再以醇香的羊肉盖上,以浓汤浸泡片刻,将鲜浓汤倒出,再倒入浓汤,如此再三,直至汤味尽入,再以鲜浓汤化开辣子浇上,撒上葱花香菜,一碗热气蒸腾、肉美汤鲜、馍饼不煳不粘的三要羊肉套馍即告完成,挥箸豪吃,味浸心脾,回味无穷。
  三要阴历三六九为逢集日,四里八乡的人们蜂拥三要小镇,除了买卖特产山货日用之品外,吃九泉豆腐、三要羊肉套馍便是人们心向往之又一定要做的事情。
  文显山下还有一道美味,那就是挂面。
  三要镇南的川口组,有一条偏远荒凉又幽静狭窄的山谷。虽然深居文显山下的荒沟,但却不时有人群络绎而至,涌进山谷边的一户人家。这家人的主人小名叫魁子。魁子的屋子是土坯的,破旧中显得凄凉。屋前是一片空阔的场院,撑着几副晾晒挂面的木架子。这就明白了,人们来到这里不为别的,只为买这家人制作的手工挂面。
  魁子的手工挂面远近闻名。
  蟒岭山中的麦子,轻轻流淌的清泉,是魁子做挂面的原料。而传统的手工艺,又让挂面充满了原始悠远而纯正的味道。和面、擀面、盘面、绕面、醒面、吊面这些工序都是在古朴而宁静的土屋子里完成,吊好的挂面挑在杆子上,再拿到屋外场院的木架子上插好,给文显山下清凉的、带着花草味的风儿吹着,等着白白细细、晶晶亮亮又飘着麦香的挂面一点点地干透,然后便是人们的趋之若鹜。
  魁子做挂面不找人帮忙,只是他和妻子做。工序多,费时费力,要满足人们自然很难。要是来的不巧,常常要空手而归的。
  当然,三要的味道远不止这些。
  手工红薯粉条
  豫陕是以铁锁关和一条潺潺的兰草河为界的。高耀镇境内洛河和兰草河交汇处的王岭、四岔几个村子,地域偏远,巉岩高耸,川谷深幽,田坎窄狭,是洛南较为艰苦的地区。在洛南有一句顺口溜“祖国山河可爱,王岭四岔除外”,说的就是那里自然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山高地远的王岭、四岔自古却种植着洛南最优质的红薯。而在这山环水绕、空气清新的偏远小山村里,红薯又能够做出洛南纯绿色、色泽鲜亮、味道纯正的手工红薯粉条。
  制作红薯粉条是冬日山村里一道别样的风景。天是蓝汪汪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宁静而显得荒凉的山山峁峁,村村落落。许多人家的场院或者房前屋后会搭起木架子,架子上是一条条在阳光里漂浮的细细柔柔、晶亮剔透的粉条,充满寒意的风里飘着红薯淡淡的甜味。
  制作红薯粉条必须是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寒冷的气候是制作红薯粉条的必备条件。
  每到冬天,这里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红薯粉条。制作红薯粉条全靠祖上传下来的手工活儿完成。把精选的红薯洗净粉碎、打浆过滤然后沉淀,再晾晒成粉,做粉条时在红薯粉里按比例添加当地特有的山泉水,将红薯粉和成糊状,接着是吊粉、煮烫,捞出来在寒冷天气里冷却冰冻,最后是晾晒,需要十几道工序。
  而要完成这些复杂而烦琐的工序,单靠几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这里的人们都是轮换着做,今天大家一起到这家帮忙做,明天,大家又去另一家做,直到每家每户都做完。
  做红薯粉条的日子,和过年一样热闹。村里的人们聚集起来,舀水和面,吊粉晾晒,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在山村场院里支起几口大锅,锅里是山泉水,锅下是红红的火苗子。锅里的水烧开了,翻卷着亮晶晶的小浪花,白亮亮的蒸汽翩然漂浮在蓝汪汪的天上。系着围裙的村民们围着大锅,端着漏勺,漏勺的眼儿不同,做出的粉条形状就不同,可以是细细的普通粉条,也可以是宽宽的粉带。漏勺端在手上,再将和好的红薯面糊倒进漏勺,用一把小木槌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地敲击,让面糊从漏勺漏下去,落在沸水翻滚的锅里,如此反复。粉条在沸水里烧煮熟透后再捞出来,放进旁边的盛满冷水的大缸里冷却,再放进旁边另一口同样盛满冷水的大盘里继续冷却,直到彻底冷却成型,再用一根根小木棍将粉条均匀地挑起来,将木棍插进场院的一个个木架子上,让冬天寒冷的风吹着,冷冻着,甚至变成一根根“冰条”,待晾晒干透之后,手工红薯粉条即告制作完成。
  洛河、兰草河边的王岭、四岔红薯粉条素有“人造鱼翅”之美誉。用于制作红薯粉条的红薯无任何污染,红薯粉条的制作又不添加任何有害的添加剂,是洛南又一道绿色天然、爽口筋道、耐煮香甜、营养丰富又物美价廉的美味。
  腊月里,洛南人会不辞辛苦地赶到天高地远的王岭、四岔,以买到新鲜纯正的手工红薯粉条为幸,仿佛过年的餐桌上少了这样的红薯粉条,这个年就会有缺憾似的。
  2009年,这里的创业能人黄广金于王岭成立了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兰草河手工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安全、健康、天然、美味”是这个合作社生产手工红薯粉条的口号和追求。其注册的“兰草河”商标手工红薯粉条远销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2010年1月陕西农林卫视《农村大市场》栏目曾对兰草河手工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的典型事迹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11月,“兰草河”牌手工红薯粉条获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又先后获得“中国优质产品和重点推广产品”“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等荣誉。2010年12月,兰草河手工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获“低碳先锋——2010陕西绿色企业”称号,理事长黄广金被评为“陕西省辉煌十一五新闻人物”。
  手工红薯粉条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但是,在讲究成本与效益的当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工艺复杂,全靠手工,讲究经验,因而费力耗时,效率不高。如何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功效,增加收益,恐怕是村民们不得不突破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