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送书
李继高
文章字数:1424
   
  我是个枯燥无趣的人,平生庸碌,爱好亦不多。但送书给我平添了生活之乐趣和人生自信。我说的送书,就是购买友人或他人出版的新著或旧著送给自己认为该送的人。此乐趣和雅好不仅仅缘于我对书籍价值的理解: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使人类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也不仅仅根植于我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乃教育之不二法宝;更多的是我看到好多很有价值的书躺在那里无人问津而感到惋惜,犹如看到珠宝跌落于地无人捡拾、鲜花盛开原野无人欣赏一样。这大约也是自己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长于物质和精神极为贫乏的岁月,饱尝“阅读饥渴”留下的病根吧。因此,每看到友人有大作问世且价值不菲就乐而购之,分送他人,以示祝贺。当然也有些质量平平但熟人或朋友所托,也要有所表示,以示尊重,毕竟都是读书人写书人,将心比心惺惺相惜嘛。
  我所送的书,因专业和爱好之故,大多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其中文学作品居多。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方英文、陈彦等,每有新著,我或多或少皆欣然购之,送与友人分享。其备受各界人士欢迎和兴趣的当属英文君的作品,虽然是需要稍微破费的事,但作为他的朋友,我深感脸上有光,乐而为之。2016年我随陕西科技代表团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培训学习,随身携带了两本方先生的散文集《种瓜得豆》,本打算赠送给我们授课的美国老师,不料它竟成了大家排遣寂寞打发无聊争相阅读的宝贝。其原因是在美国培训很是无趣,白天清一色的听报告,参观讨论还好说,晚上就难打发了,除了偶尔散步或在住地附近逛商店外,几乎无事可做。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华盛顿打的需提前预约),电视看不懂,室外到处静悄悄,想喝个小酒都没门(美国对含有酒精的饮料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每每望着星光闪烁的夜空不禁感慨:还是祖国好呀,到处都热闹,娱乐活动多。团里一位朋友发现我带了方老师的作品,说他也喜欢方君写的东西,美国人不懂汉语,不如送他一本。他读了几篇后在大家面前吹嘘方氏才气逼人,幽默有趣。给他这么一说,就像流行感冒一样传染了别人,大家都争着阅读。在返程的咸阳机场,有位女士还在夸赞方氏的才气智识和慈悲情怀。我答应方君以后有新作一定让他签名赠送。我送人较多的书还有《论语》《孙子兵法》等传统名著。五年前,在西安小寨某书店,我一次买了15本《论语》,5本《大学》,5本《老子》等,都是崭新的处理书,每册5元,共花了不到二百元。回来后分别送给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孩子,很受大家欢迎。
  通过送书,我也得到了精神上或其他方面的收获,其间的乐趣和满足不经历者是无法体会的。犹如足不出户的人难以体会登山者的快乐一样。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送书的前提是要有书可送,这就需要买书,买谁的书都是尊重谁,谁都高兴。陈忠实先生生前就与我是忘年交,方英文、陈彦也是我的好友。这都和买书——签名——送书很有关系。且不说他们的人格修养、知识智慧无不影响和教育着我,就是工作上和个人有啥事也是随便请教商量,求助他们,都很平易近人,尽力为之。至于要我帮忙销书(大多销给自己,送给别人)的朋友,更是对我心存感激,有事好商量。我送书的规矩是力求书有所值,不爱书和不屑读书者坚决不送。这好比宝剑赠英雄、红花送美人的道理一样。谁接受我送书至少都会说一声“谢谢”,不管由衷与否,我皆一概当真,阿Q般精神上受用。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英文兄戏言:“送你如此高雅的精神营养,难道你好意思白白受用。”故我企盼着哪天能有重大的“意外”收获呢。
  总之,我以为送人以书,手留余香,是个高雅的好习惯,是形而上的好事、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