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县“5+X”撑起产业脱贫一片蓝天
朱轩堂 任杰 李端强 卢青义
文章字数:6552

沁园春茶场


佳忆德果业种植的猕猴桃


 海鑫食用菌基地


 丰联养猪场
 
  商南县地处秦岭东南麓、陕鄂豫三省八县结合部,辖9镇1办126个村(社区),面积2307平方公里,人口24.9万,被誉为“大秦岭的封面”。拥有陕西第七家、陕南第一家5A级景区金丝峡,森林覆盖率达66.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是“中国天然氧吧”“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陕西“十佳旅游县”“园林城市”,连续两年(2018、2019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商南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7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6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1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0.4%。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4户、贫困人口45862人,贫困发生率为26.27%;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有47个贫困村退出、13044户4782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61%。2019年计划脱贫3132户6912人,拟退出贫困村2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8个),实现全县整体摘帽。近年来,商南县在实施脱贫攻坚战中积极探索实施的“三产联动”“小额贷款+”等模式在全省推广,“三变”改革、互助资金等亮点工作被九三学社中央、民建陕西省委充分肯定,特别是构建的茶、菌、果、畜、游“5+×”产业体系,为群众增收致富、稳定脱贫撑起了一片蓝天。
 
  “5+X”筑起产业脱贫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商南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紧紧围绕“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全民参与”的思路,精准定位,科学规划,着力构建“茶、菌、果、畜、游”五大主导产业和仓储物流、电子营销等多种特色产业体系,聚力打造“产业覆盖到村、项目延伸到户、效益惠及百姓”的产业脱贫新高地,切实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基助力。
  茶——北纬33°禁区的一方绿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技创新,大胆冲破“茶叶不过北纬30°”的传统栽培禁锢,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五大主导产业的“头号”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工技术、市场销售“三大革命”,依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引进龙井43、乌牛早、中茶系列、安吉白茶、黄茶、黄金叶等耐寒耐旱优良品种,奋力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不断提升茶产业发展的质量,倾心打造北纬33°禁区的一方绿洲,全县建设茶园25万亩,基本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目标。年产茶叶3900吨,产值4.9亿元,带动群众从事茶叶种植和务工就业5万多人,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全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扶贫示范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
  畜——逆势崛起的工厂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商南县在全国畜禽疫情屡亮红灯的严峻形势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思路,奋力筑牢畜禽疫情安全网,坚持科学规划布局,封闭式养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技术服务,出台优惠政策,助推畜牧产业持续向工厂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土地承租、劳务分红、畜禽代养”等利益联结新机制,建成集种苗孵化、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生态种植为一体的丰联农牧集团公司,引进国内领先技术,并通过企业带动、合作带养、进场就业、托管带养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务工、增收致富。其中,鸿伟生态鸡、上苍鹿业、丰联农牧等多个养殖企业实行认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实现了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养殖企业发展壮大的互惠共赢发展。目前,全县已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两个、省级畜牧业生态示范场3个、市级30多个。商南先后被评为“全省兽医医政药政与屠宰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菌——“借袋还菇”实现产业全覆盖。商南县坚持把加快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产业来抓,制定出台《“借袋还菇”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脱贫扶持办法》,全面推行“合作社+基地+科技+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原料采购、菌袋制作、技术标准、产品销售“四统一”,大力推进食用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海鑫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县69个贫困村大力推行“借贷还菇”产业扶贫模式,累计为贫困户提供菌棒270万袋,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0个。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年栽培香菇等食用菌9300万袋,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产业农户达1.8万户7.1万多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36%,农民年增收达到6.6亿元,真正把“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
  果——最佳适生区建成中华猕猴桃生产基地。按照“山上茶、山下果”的思路,将猕猴桃产业发展与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富民强县战略”实施、特色小镇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等有机结合,确立并长期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优质化栽植”的基本思路,已建成标准化猕猴桃示范基地1.7万多亩,成功引进陕西果业集团落户商南,率先成立陕南第一家果业集团县级分公司,制定5年产业发展规划,投资5亿元,建设高标准猕猴桃等水杂果产业扶贫基地4.2万多亩,带动发展猕猴桃10万亩。同时,建成区域产销服务中心、镇级产销服务站,形成高效种植、优品分拣、仓储加工、线上线下交易于一体的果业发展新模式,真正将商南建设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核心区。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200亩,每年兑付土地流转费用约78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300多户,户均年增收2600元;引导贫困群众入股70户,户均年增收380元。
  游——百里丹江山水奇峡生态文化旅游带。按照“全领域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的思路,创新实施“旅游+”“+旅游”“景区+”等模式,加快培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实现文旅、农旅、工旅、体旅等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增收脱贫互促共赢。充分发挥金丝峡5A级景区龙头带动效应,按照丹江画廊规划布局,全面推进上苍坊、文碧峰、前坡岭等景区建设,不断加快A级景区培育。目前,全县已建成阳城驿4A级景区1个、中国北茶小镇等3A级景区6个;建成红庙等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各1个;太子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西街古城、官渡小镇、北茶小镇等特色小镇,及马泉山休闲观光茶园、猕猴桃观光园等已成为全县新兴的农业旅游产品。目前,全县旅游业带动直接就业约2万人,间接就业4.2万人,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约13万人。
  与此同时,商南县顺应市场,因地制宜,聚力做优做强“5+X”的“X”这篇文章,缔造多种特色产业集群,累计整合统筹财政资金3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方式,鼓励发展中药材、水产养殖、电子商务、仓储冷链等特色产业,补齐产业短板,拓宽增收渠道。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核桃25.67万亩、板栗33.69万亩、中药材4.2万亩、散养土鸡31万只、中华蜂6000箱、鱼类70万尾、高山蔬菜1万亩,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4个,全面构建了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产品体系,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富民强县的道路。
 
  改革创新助推脱贫产业上水平 

  因地制宜,实施科学规划。坚持把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作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依据《商南县“一心三带五协同”实施方案》,以科学规划、提质增效为目标,精心编制了《商南县产业发展规划》《商南县贫困村产业发展计划》《商南县非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及茶叶、食用菌、旅游等脱贫产业中长期和年度发展规划,规划建设县城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富水现代农业产业长廊和312国道、丹江、滔河三条经济带。建立健全了茶叶、食用菌、猕猴桃、畜禽养殖、生态旅游5大主导产业,核桃、板栗、漆树、中药材、蜜蜂、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光伏、电商等新兴产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5+X”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产业脱贫户长短结合产业项目全覆盖。
  “三带一创”建强龙头企业。坚持把“三带一创”(依靠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创新普惠型金融扶贫机制)产业模式,作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通过政策支持、加大扶持、优化环境等方式,着力培育“三带”主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密切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县财政每年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为茶叶、食用菌、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列支5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培育沁园春、海鑫、佳忆德等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依法流转承包土地,推进优质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结合项目资金整合、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机构融资等,重点扶持茶叶联营公司、商山茶业、朝阳、丰联等一批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好、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投身建设富水镇油坊岭万亩茶园、黑漆河百万袋香菇、城关街道办十万头种猪繁育等产业基地,加速群众增收脱贫步伐。主动帮助企业办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土地及林地利用、项目立项审批等手续,及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成立了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技术服务督导小组,组成了产业脱贫专家技术服务团,巡回镇办和企业开展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目前,全县已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0个、家庭农场46个,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4个,2329户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了利益链接关系,实现了长期稳定增收。
  “三产融合”,“四化”同步推进。在商南县产业脱贫过程中,企业领头,基地兴起,农头工尾,三产融合,专业化、工厂化、规模化、园区化正成为新的趋势。他们把一产作为基础,规模化、集约化整合利用土地资源,以吸纳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优质农产品为目标,积极推进基地建设;把二产作为引擎,搏击市场牵引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培育打造龙头企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连接一二产业与市场的纽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仓储冷链、物流快递、职业培训、技术巡诊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脱贫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以龙头企业集团为核心、以五大产业为支柱、涵盖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多处“种养加一体化”“农工旅深度融合”“猪沼菜肥果游生态循环”的典型范例,呈现出了“茶旅一体化、富美两相宜”生机勃勃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景象。全县实现种养加一体化的企业24家,农牧工结合率达到20%以上。
  创新机制,强推“借还+”模式。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问题,商南县立足自身实际,大胆实践,按照“政府担保贴息、企业降本让利、群众先行发展、收益免息还本、联手共建共富”的思路,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育产业,因户施策上项目,探索出了“借袋还菇”“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借鹿还茸”等产业扶贫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从农户到企业、从基地到工厂、从田间到市场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商南县专门制定了香菇、土鸡、油牡丹、梅花鹿等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出台了“四借四还”的两个扶持办法和4个实施方案,明确了借还操作流程和资金补助办法,引导贫困户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商南县又相继制定了加快建设农业特色园区、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政策引导,同时,密切银地关系,强化了金融扶贫和农业保险扶贫措施,建立了“借还”模式工作框架。同时,在中华蜂养殖、家畜养殖、天麻种植等方面得到复制推广,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坚持把培育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的关键之战。在全面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在每个镇办选定一个试点村,由包扶工作团团长包抓,大力推行“三变”改革,将集体的荒山、荒滩、土地等资源,通过资源流转获取“租金”或“股金”,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一地生四金”。即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以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分现金”,加快了农民变股民的转变进程。鼓励村支部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目前,全县共培育集体经济合作组织99个、确认成员14.8万人,量化资产总额2.1亿元,集体经济成员分红29.1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11.13万元,盘活了农村集体资源,拓宽了增收渠道,让农民有股可入、有事可做、有利可获,使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壮大。
  以产兴镇,建设特色小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每个镇选择一个村先行试点,结合各自资源禀赋,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目前,按照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互为促进的理念,在试马镇街区、荆家河、郭家垭、红庙、观音堂、大坪、八龙、百家岗、毛河等9个村,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建设了“北茶小镇”;在富水镇以香菇种植交易为主,打造建设了“香菇小镇”;在金丝峡以旅游三产服务为主,打造建设了“官渡小镇”;在清油河镇以天麻种植交易为主,打造建设了“天麻小镇”。特色小镇建设有力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持续发力破解产业发展新难题
 
  着力开展龙头企业服务年活动。将2019年确定为“龙头企业服务年”,组织县工商、税务、发改、农业农村、金融等部门,在龙头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申请贷款等方面主动作为、全程服务,切实打通企业服务通道“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同时,由县农业农村、林业、畜牧、茶业、经贸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中心、产业脱贫专家技术服务团,巡回企业开展政策宣传、经营诊断、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
  银地联手创新金融扶贫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人行牵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机制。县政府严格按照《商南县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贷款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要求,按1:10的比例,足额落实风险担保基金,为金融扶贫贷款提供担保。由县人行牵头,组织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再贷款限额,以基准利率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带贫企业,提供产业发展信贷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强化政策宣传,健全服务网点、推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帮助贫困户筛选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及时投放信贷资金,加强贷后服务,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实现“互惠双赢”。
  深入实施“四扶五风六化”精神扶贫主题活动。坚持把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开展“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脱贫攻坚典型人物宣讲团、道德模范事迹报告团、文艺演出宣传团,积极开展理论政策宣讲、道德模范事迹宣讲、脱贫攻坚典型人物事迹宣讲和文艺演出,教育贫困群众树立必胜信心;建立完善“一约四会”,积极开展先进评选、典型培育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倡导厚养薄葬、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设立爱心超市,鼓励群众通过劳动累计积分、兑换商品、赢得尊重;全面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有效解决菌林矛盾和菌业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采取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积极引进推广巨菌草规模种植,实行以草代木,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破解菌林矛盾;就地解决与外购原料结合,由企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菌袋生产,贫困群众通过“借还”模式,借菌袋进行种植,实现保护资源、发展产业“两不误、两促进”。
  积极构建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结合实际,在市场、金融、保险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自然风险防控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增设农业产业保险品种,政府统一为群众购买农业产业保险,有效化解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造成的自然风险。积极参加各类形式的农博会、展销会,促进产销对接,大力推行消费扶贫模式,实行订单生产、订单销售,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购买当地农特产品,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足额安排落实产业发展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扶贫逾期贷款,及时通过风险补偿金代偿,有效化解产业发展贷款的逾期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