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破解兴农密码 激活脱贫动力
——记商州区北宽坪镇农兴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余伟
文章字数:3313

下乡归来,余伟及时完善贫困户资料。


 余伟在陕西富卓电子有限公司了解贫困户收入情况
 
  杨永良张宏
  农兴村高寒,居住在深山的群众习以为常:三伏天晚上盖被子,寒冬腊月无事不出门。
  但余伟不一样,大冬天早早就起床,东家敲门西家走访,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啥问题,他心里有个数,手中有本账。这不,47岁了落下个酒糟鼻,怎么也治不好。
  2018年3月,商洛市总工会选派余伟为商州区北宽坪镇农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此前,他曾以帮扶干部身份在农兴村驻村已久。“农兴村的情况我熟悉,只要工作思路清晰,帮扶措施精准,贫困群众一定能早日脱贫。”余伟坦言。
  一年多来,农兴村水泥路通组连户,电子工厂落户上线生产,光伏、食用菌认领争先恐后,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劳动力转移就业队伍不断壮大,村容村貌日新月异,贫困群众收入刷新纪录,“我要脱贫”的愿望愈加强烈。截至2018年底,农兴村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22.07%降低到1.37%,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620元。
  向贫困宣战,让群众富裕。余伟以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对农民的特殊感情,破解了农兴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密码。
 
  把实事做好 把好事做实
 
  采访余伟,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朴实而富有亲和力,低调中充满了工作热情,两颗明亮的眼珠子折射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余伟告诉记者,“我出身农村,深知农民群众生活艰难,驻村帮扶尽自己最大能力,多为困难群众办些事。”
  农兴村有6个村民小组,431户1341人,全村核定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90人,因病、因残、因学和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比比皆是,加之地处高寒偏远山区,扶贫的困难可想而知。
  “余书记来了以后,对村上的情况比我们村干部还吃得透,他最能啃硬骨头,你看看村上的变化,就知道他下了多大工夫。”村委会主任薛榜柱感慨道。
  陕西富卓电子有限公司是余伟2018年3月引进落户的一家深圳企业。为了解决农兴村留守妇女转移就业问题,余伟多方奔走,费尽周折,争取市总工会投入15万元,在村委会旁建起了生产车间。目前,村上16户贫困户变身成为产业工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
  “我在家吃饭,在工厂上班,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个月挣两千多元呢。”大庄沟贫困户唐晓红说,“若不是村上建厂,我们闲在家里没有一分钱收入。还是党的政策好,工会干部真扶贫。”
  楼上住人,楼下上班,既解决了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又为长效脱贫奠定了基础。与农兴村相隔14公里的北宽坪镇集中安置小区,一排20多间的电子工厂生产车间里,30多名贫困群众在计量取酬的激励机制下,挥汗如雨,忙碌焊接,不一会儿,一大框数据线打捆包装。技术员告诉记者,这些活计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手快,一天能挣100多块钱,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余伟的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去年秋末,农兴村的自来水管里流不出水了,群众干着急没办法。余伟二话没说,天不明就独自一人爬上黑沟,扒开蓄水池拦坝,发现是黑泥糊住了出水口。他爬在冰冷的水池中,掏了整整半天污泥,然后用石子铺垫在出水口,终于让一股清泉流淌进家家户户。中午吃饭时,干部才发现不见余伟了。“余书记干工作能下茬,我们村干部都很少到那深山密林里去。”薛榜柱说。
  基础设施是农民群众脱贫的首要条件。余伟驻村期间,争取市总工会和商州区烟草公司资金40万元,完成了桃子沟1.5公里的公路硬化;实施5公里自来水修缮,新打机井4眼,新建蓄水池3个;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总计27户,全村危房改造7户。
 
  思想有高度 感情有温度
 
  扶贫工作怎么抓?如何发挥党员干部潜能,实现抓班子带队伍的综合效应?当过多年乡镇书记、现任商洛市总工会调研员的余伟心中有数。他重新整合了四支队伍力量,高质量完成了村班子换届工作,推选出一支群众信得过的班子集体,村班子“三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余伟将全村89户贫困户按居住区域划分13个小组,每组推选1名小组长,具体负责相关政策宣传培训和脱贫任务落实工作,争取工会经费,为小组长每月发25元误工补贴。组织机构一竿子插到底,扶贫工作横向延伸不漏一户。
  值得一提的是,农兴村的扶贫工作在余伟的设想下,由物质扶贫向精神文化扶贫转变。
  去年,余伟邀请文工团到农兴村开展扶志扶智文艺演出,组织村干部及贫困户学习《要幸福就要奋斗》等优秀文章及励志节目10余场次,结合《北宽坪镇“三强化三提升”扶贫扶志工作方案》,开展以“学先进、增信心”为主题的活动;建立爱心超市,以积分兑换日常用品;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培训,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等。扶志、扶智、扶技、扶德系列举措,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了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去年8月,在全村脱贫攻坚大会上,许根劳等4名不同类型的“道德模范”、12名五好家庭以及邻里和睦、诚实守信、脱贫致富等典型受到表彰,激发了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李根劳因孩子上学不能外出务工,余伟根据他家实际情况,聘请李根劳为村上做饭、整理档案等,解决了公益岗位,还给他买了5箱中华蜂。“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不努力脱贫,都对不起余书记!”李根劳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中华蜂已发展到10箱。”
  小庄沟组的樊念赐患胃癌,56岁背负巨额外债,儿子在西安打工,父子俩异地分离。余伟经常出现在樊念赐家,不是给几百块钱,就是给买些药物,还给他讲解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鼓励他振奋精神,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我认领了3千瓦光伏、5000袋食用菌,还享受到各项政策补贴,收入超过了脱贫标准。”樊念赐百感交集,“余书记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要不是他帮我,这种病根本活不到现在。无论如何,我都要好好活着,早日脱贫,为余书记争气,为党增光。”
  说到做到,取信于民,是余伟做事的风格。明章沟组今年74岁的老组长王丙文一直架两根树木过河,村上几届干部都答应过给他修桥,可盼了一年又一年,王丙文等来的是两个字:没钱!余伟摸清情况后,挤出3000元工会驻村经费,去年8月帮王丙文老人建起了一座石拱桥。每当提及此事,王丙文感慨万千:“我以为这辈子盼不到了,真没想到余书记帮我实现了!”
 
  摘掉穷帽子 扶出成就感
 
  对于贫困户来说,永续增收就意味着脱贫,但对于余伟而言,培育长、中、短三期产业,为群众夯实增收根基才是他的初衷。
  智者选择的道路并非都是坦途,艰辛的历程正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之路。
  “别看余书记给这家3000元修桥,给那家孩子2000元助学,都是从工作经费里抠出来的,他平时连剩饭都舍不得倒,下一顿热了继续吃。”这一举动,就是生活在农村的基层干部也看不下去。
  商洛市工会干部杨开泰告诉记者,去年夏季,余伟三个多月都没有回家,衣服上的汗渍都白了,索性脱下来在河里一洗,晾一会再穿。他说,余伟的母亲已经年过古稀,独自一人住在山阳乡下老家,都快半年了,他只才清明和端午节回家探望了两次。
  “母亲告诫我,要舍小家,顾大家。”余伟说,“每次回家,母亲都催着我赶快回到村上,她说贫困户需要帮助,要多为困难群众办些好事。”
  群众能不能如期脱贫?成为烙在余伟心头的问号。贫困户脱贫奔上小康路,是余伟检验自己扶贫工作的一道考题。
  在余伟的带领下,四支队伍共同发力,村班子集体积极作为,全村发展食用菌认领袋料香菇68户,户均分红3000元;认领光伏67户,户均分红3000元;11名保洁员、6名护林员、2名公益岗户均收入6000余元;77户种植中药材、朝天椒、艾草等,户均收入6000元;发展养殖23户,户均收入5000元;平均每户至少1人外出务工,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2场次330余人,新增就业转移16人,全村累计劳务输出350余人,预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
  贫困户田炳乾的妻子患大病住了几次院,既没有收入来源,又无资金发展产业。余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协调为其申请贴息贷款5万元,帮助田炳乾发展袋料香菇栽培,并联系专家技术指导,使老田家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几年来,田炳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香菇1.5万袋,预计年收入三四万元。“若不是余书记帮扶,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脱贫,现在我们更有信心把产业发展壮大。”田炳乾说。
  扶贫工作好不好,百姓心中有杆秤。余伟驻村期间,灶房里经常有人默默地送去洋芋、辣椒、白菜、豆角、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从来不留姓名,也不在余伟面前提起。因为他们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想着余书记。
  余伟把农兴村当自己的家,挥洒了汗水,付出了心血,播种了希望。这一切,他只用10个字来概括:群众小康了,才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