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家饭
孙 荣
文章字数:1250
  李占山老人是田家庄一带有名的手艺人,熬了一辈子的包谷糖。
  李占山的家境一直贫困。自他记事起,父亲就是个病秧子,一年大半时间躺在土炕上,家中里外全靠母亲一人张罗。尽管家境十分艰难,父母还是凑挪着让他上学。他也很争气,品学兼优,师生都很喜欢他。就这样,挨到他读高中时,母亲也被拖垮了。聪慧勤奋的占山不得不含泪辍学。虽是在家下苦力,但占山得空就抓住旧课本,读读写写,想想算算。乡邻们大都笑聒他:“哟,看这娃子,读恁多书是想吃国家饭吗?”
  小占山长到成婚年龄时,人虽是高挑黑瘦些,却不失英俊风度。但那时,父母双双已卧炕数年,家境相当困顿,哪有经济能力成家?后来,他又谢绝了媒婆介绍的几个二婚者,竟打了一辈子光棍。
  熬包谷糖是李占山家祖传的手艺。为了给父母换钱买药,年轻的占山常常肩挑糖篓,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回到家中又挑粪挖地,洗衣做饭,伺候卧炕的父母。如此一年四季,风风雨雨,里里外外,从未停歇过。他总指望凭自己的坚韧与勤苦使家中的处境改变一下。
  那一年,没半年,占山的父母先后病逝。为了摆脱失去双亲的悲痛,他变卖了微薄的家私,封了门窗,只身去省城闯荡。在偌大的都市里,从未出过远门的占山依仗着自己能识文断字,就想望着找一份体面的事由,吃上国家饭,哪怕苦点累点也行。他跑了很多路,又是受白眼又是碰钉子,但最终还是没指望——人家得看文凭。
  眼看着身上那几个钱就要使光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李占山不得不重操旧业,挑着糖篓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李占山对制作传统包谷糖的爱是从骨缝里渗出来的。包谷糖不仅使他在省城顺利谋生,还使他悲痛孤独的心有了归属感。夜里,每当他独自在糖锅边又搅又铲,忙得汗流浃背时,他感觉父母似乎就躺在糖锅一边的床上,望着他漾起的浆色指教说道着。他就觉得父母还活着,跟着他来了省城。白天,在糖篓边和他打交道的还是妇女小孩和老人,他们瞅包谷糖时的馋火与喜欢简直和老家的乡亲们一模一样。恍惚中,他感到他什么也没有失去,他依然活在熟悉的现实里。他开始悉心研究制糖技术,决意要倾尽所有心思与精力,用此生余下的岁月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一眨眼,李占山就凭这门手艺在省城维持了三十多个年头。
  如今,七十多岁的老占山又回到了田家庄。他清理场院,翻修房屋,想在这小山洼里了此余生。
  自古艺人命途难料。
  老占山的命运突然在某一天因脱贫攻坚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巨大的,谁也没有料到。
  他突然被评为非遗传承人,享受政府津贴,还颁发了鲜红的证书。接着,市里的产业扶贫中心又聘请他为专业技术人员——给包谷糖厂长期提供技术指导。
  李占山老了,但他干净抖擞的银发,乐观从容的神态,整洁合体的衣履,无不传递着他生命如沐春风的温度和一直向上生长的力度。
  每逢制糖厂的销售季节,老占山总要回田家庄住上一段。他家场院的葡萄架下,一把躺椅、一壶茗茶、一份日报,是他常有的生活情景。有时,他和几个老伙计杀上几个回合的象棋之后,也聊聊过去。那时,他总会无比深情的慨叹:“自小就想望着吃国家饭,却单单漂泊了几十年,怎料老了老了还真吃上了国家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