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世纪的守望
本报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1620
  这位老人已经百岁高龄,精神矍铄,语言表达清晰,他是刘瑞田。年轻时,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他披上了戎装,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他选择较为贫困的商洛任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传奇。

参加地方武装自卫队

 
  1920年,刘瑞田出生于湖北省钟祥市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兄弟3个,他最小。按规定,家里要出一个壮丁,在父亲交了3年的壮丁费后,随着战事吃紧,壮丁费逐年增加,家里实在交不起了。1940年2月,刘瑞田参加了地方武装自卫队。自此之后的11年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后来才晓得,母亲以为我打仗死了,每年都会给我上香。”刘瑞田说。
  参加地方武装自卫队不久,自卫队被改编成新四军纵队,他被编入新四军第八团。在八团,刘瑞田当了10个月战士,因为他小时候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先后担任了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团部书记等职。
  1944年夏,日军决定打通中国内地南北交通线,以数万兵力向豫西北大举进攻,豫西大部沦陷。刘瑞田随部队从湖北转战河南,进入陕西,完成了战略转移。

战争经历刻骨铭心

 
  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为我们讲述了参加战斗时的危险经历。“刚到指定位置,我们就被敌人一个连包围了,在激烈的交火中,我们的11人中有7人倒下了。我刚趴在地上端起枪,一颗子弹从我头上打了过去,把我的帽子打了个洞,差一点点可能就没命了。”老人手里拿着一只帽子,边讲边给我们比画着当时的危险场景。
  抗日战争期间,刘瑞田所在的部队处于发展期,他们团200多人分散成小分队活动,利用晚上袭击分散开的小股敌人,趁敌人在回去的路上不注意时来个突然袭击,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有一次,刘瑞田和他的分队利用芦苇荡掩护,向日军一个中队发起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丢下火炮逃跑了。那次战役,打死日军20多人,受到了新四军师部的嘉奖。
  1947年,在著名的中原突围中,刘瑞田随所在部队转战到商洛,留下他及部分骨干在商南、丹凤、商县、山阳、镇安开展游击斗争。后来,刘瑞田被安排到镇安县人民政府开展地方工作。从那以后转入地方武装部队,开始游击战争,并在镇安负责筹建县委政府。

商洛成为第二故乡

 
  由于刘瑞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后,他在镇安县政府担任秘书工作。1952年任凤镇区区委书记,后调到商洛行署任办公室副主任。196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0年。1979年落实政策后,被安排到商洛地区供销社任副主任直到离休。
  在镇安当秘书期间,县委书记走到哪里,他也跟着走到哪里,那时候,没有公路,大家都穿的草鞋,县长下乡都是骑骡子,大家也一点都不觉得累。“记得最清楚的是,解放后,老百姓高兴得很,到处都是欢乐的歌声,那歌声持续了很久。”
  “我在供销社工作那段时间,到处下乡,几个县都跑遍了。你们现在的娃娃可能都不知道供销社,那时候供销社非常繁荣,乡镇上的人们买东西都在供销社,供销社就像是一个集镇的交易中心,每天都热闹得很。”刘瑞田说起那个时期。
  “在商洛工作生活了70多年,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会看新闻、看报纸,关注商洛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刘瑞田说。

晚年生活很幸福

  在老人的桌上放着《毛泽东纪事》《梁家河》《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等书籍,旁边还堆放着厚厚的一沓学习笔记,里面记录着从各类报纸摘抄的一些国家颁布的重大政策,看报纸、看新闻这是老人长期坚持的习惯。
  几十年来,老人的饮食习惯很有规律,每天早餐吃面包和牛奶,每顿饭只吃七成饱。不吃过热或过冷的饭,少吃肉多吃时令蔬菜。老人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他穿的衣服多是孩子们退下来的旧衣服,为了让袜子穿的时间长点,他还给脚趾头做了一个特制的套套。
  在谈起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变化,老人感慨地说:“旧社会是个啥样子,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迫,人民群众苦不堪言。短短几十年,国家发展得如此好,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全实现了。交通四通八达,学校办得漂亮,娃上学还给钱,老百姓就医也给报销,人民群众吃穿不愁,生活得安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