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浓浓的乡情
见习记者 宋雨萌
文章字数:1408

刘建中在竹林关码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每当听到这首歌,远在东莞的他就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现在,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并且立志为家乡竹林关奉献自己的余热。
  这位老人,是东莞党校的刘建中教授。他在东莞的文史界、莞香文化研究、传播领域都颇具威望,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全国各地讲学,给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的国际友人展示中国香道,致力于香文化的对外交流,为促进香文化产业化、普及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心中,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家乡,乡情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系在了刘教授和家乡竹林关之间。于是,退休后,刘教授回到了丹凤县竹林关镇。
  刘教授刚回到家乡,竹林关中学的全主任就向他送来一封红色的邀请函,邀请他为竹林关中学全体职工讲一次党课。6月28日,一堂激情澎湃的党课在竹林关中学的会议室举行,年轻教师反应强烈,党课内容为他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讲课内容在教师的朋友圈广泛传播。
  竹林关的河堤两岸,长满了片片竹林。这些竹子,不仅是竹林关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一种浸透在竹林关人骨血中的精神文化的象征。竹子外直中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代表着一种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走在竹林关中学,随处可见宣传竹子精神的文化标语。刘教授在为孩子讲课时,鼓励孩子学习竹子精神,虚心勤奋,积极向上。
  对于竹子,刘教授有着深厚的情谊。从收到父亲送的第一本新华字典起,他就以“丹竹”为自己命名,无论是微信等社交网站,还是做学术研究,他都未曾卸下“丹竹”二字。这是他对自己淡泊情操的寄托,更是对家乡的热爱与铭记。
  2010年7月23日,竹林关镇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和泥石流的双重袭击,美丽家园毁于一旦。刘教授得知灾情,十分痛心,立即捐款5000元,并且向丹凤县商会成员发出呼吁,在全国各地辗转奔波筹集资金。在政府和多方力量的帮助下,现在的竹林关已是实至名归的“小江南”,大桥横跨街道和新村,美丽整洁,一片祥和。
  面对家乡的变化,刘教授十分欣慰。他是党校教授,一直辗转多地讲课,如今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他决定不仅要为教师讲党课,更要给家乡的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为家乡奉献自己的余热。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陕北有一个放羊娃,别人问他:你放羊是为了什么呀?放羊娃答:挣钱。挣钱干什么呀?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呀?生娃。生娃干什么呀?放羊娃答:放羊。”学生们哄堂大笑,刘教授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诙谐幽默地让学生们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学生们喜欢听他上课,并且期待着刘教授的讲座。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刘教授的课很有意思,听的时候以为在听故事,听完后我就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竹林关的孩子们刻苦勤奋,踏实肯学,不久前,刘教授在全主任的邀请下加入“银龄讲学计划”,帮助竹林关的孩子们更好地开阔眼界,健康成长。
  回来后最让刘教授开心的事,就是可以照顾母亲。每年到了8月份,竹林关镇东关一条街就满溢着桂花的芬芳,而刘教授的家便坐落在这条街上。回来后,他就着手修葺院子,想将家园美美地翻修一番,好好为母亲尽孝。“如果父亲还在,我能陪老人家在故乡这么美丽的环境中度过幸福的晚年,该有多好!现在能够尽孝的,唯有85岁的老母亲了。”说起父亲,他心情沉重,忽而眼神又变得明朗起来:“现在竹林关建设得真好,两江注入一水,大桥飞架两岸,高速路也十分便捷,成了真正出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好地方。”